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痰饮

《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痰饮

本无痰饮之名。两汉以前谓之淡饮。仲景始分痰饮。因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之义。而立大小青龙半夏苓桂术甘肾气等汤。
自坠。乃日就其衰夺矣。

初进通饮浊以苏阳。接服外台茯苓饮。

吴(氏) 脉弦。背中冷。左偏微痛。食少欲呕。四肢牵强。此饮邪内结。议通阳气。

桂枝 茯苓 半夏 姜汁 炙草 大枣

某 眩晕恶心胸脘不爽。脉右弦左弱。面色红亮。此乃痰饮上泛。有厥中之事。

炒半夏 制蒺藜 橘红 煨天麻 石菖蒲 茯苓 姜汁

尤 口中味淡。是胃阳虚。夫浊饮下降痛缓。向有饮湿为患。若不急进温通理阳。浊饮必致复聚。议大半夏汤法。

人参 半夏 茯苓 枳实 姜汁

张(二七) 酒客谷少中虚。常进疏散表药。外卫之阳亦伤。其痰饮发时。胸中痞塞。自述或饥遇冷病来。其为阳气受病何疑。不必见痰搜逐。但护中焦脾胃。使阳气健运不息。阴浊痰涎。焉有窃踞之理。(脾阳不运)

生于术 川桂枝 茯苓 淡姜渣 苡仁 泽泻 姜枣汤法丸。

王(三二) 脉沉为痰饮。是阳气不足。浊阴欲蔽。当以理脾为先。俾中阳默运。即仲景外饮治脾之意。

苓桂术甘加半夏陈皮水法丸。

某(三四) 舌白。咳逆不渴。非饮象而何。宜宣温药和之。

杏仁 苡仁 半夏 干姜 粗桂枝 茯苓 浓朴 炙草

某 食后脘中痞阻。按之漉漉有声。手麻胁痛。心烦。耳目昏眩。是气不流行。痰饮内聚中焦。用桂苓丸。竹沥姜汁法丸。

又 桂枝 人参 茯苓 半夏 广皮 炙草

黄 味过甘腻。中气缓。不主运。延绵百天。聚气结饮。东垣云。病久发不焦。毛不落。不食不饥。乃痰饮为患。饮属阴类。故不渴饮。仲景五饮互异。其要言不繁。当以温药和之。通阳方法。固无容疑惑。大意外饮宜治脾。内饮治肾。是规矩准绳矣。议用苓桂术甘汤。

某 形体似乎壮实。阳气外泄。畏风怯冷。脾阳消乏。不司健运。水谷悍气。蒸变痰饮。隧道日壅。

上实下虚。仲景谓饮邪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得效。从外饮立方。

人参 淡附子 生于术 枳实 茯苓 泽泻荆沥姜汁法丸。

某 老人久嗽妨食。议以外饮治脾。苓桂术甘汤。

王(三四) 脉沉。背寒。心悸如坠。形盛气衰。渐有痰饮内聚。当温通补阳方复辟。斯饮浊自解。(脾肾阳虚)

人参 淡附子 干姜 茯苓 生于术 生白芍

冯 阳虚则形寒汗出。痰饮痞聚。都是阴浊成形。乘阳气衰微。致上干窃踞。古人法则。必通其阳以扫阴氛。但宿病无急攻方。况平素忧郁。气滞血涩。久耗之体。不敢纯刚。防劫液耳。

人参 熟附子 淡干姜 炒川椒 川桂枝 乌梅肉 生白芍 另真武丸(三两)

程(四八) 左脉沉静。右脉微弦。四旬清阳日薄。脾脏鼓运渐迟。加以烦心萦思。水谷悍气。蕴蒸痰饮。

仲景谓外饮当治脾阳。况中年常有遗泄之患。按脉非龙相之动搏。议固下益肾。转旋运脾二方。分早晚服。早服从还少聚精七宝。参用丸方。

熟地 苁蓉 枸杞 五味 萸肉 茯神山药 菟丝 覆盆 鱼胶 菖蒲 远志 龙骨 青盐熟蜜同枣肉捣丸。早服五七钱。

茅术 于术 半夏 茯苓 广皮 生益智 白蒺 钩藤姜枣汤泛丸。晚服三钱。开水下。

徐 清阳未展。浊阴欲踞。久延必结痰饮。议用真武丸二钱五分。人参一钱煎汤送。胃阳得震。

浊当退避矣。十服。

某 脉沉弦。饮泛呛咳。

|<< << < 1 2 3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临证指南医案  痰饮  外寒  驱饮开浊  辛通阳气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痰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