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大肠液亏证与大肠燥结证鉴别

大肠液亏证与大肠燥结证鉴别

大肠液亏证:大肠津液亏虚,失于濡润,传导不利所引起的大便干燥,难以排出和津伤阴损,浊气上攻的证候。

 定 义

大肠液亏证:大肠津液亏虚,失于濡润,传导不利所引起的大便干燥,难以排出和津伤阴损,浊气上攻的证候。

大肠燥结证:邪热结于肠道,消灼津液,津伤肠燥,壅塞气机,腑气不通所表现的腹胀痛拒按,便秘,日晡身热等症状。

病 因

大肠液亏证:高热病持续不解,损伤津液,或汗、利太过,或产后失血过多,血虚不润,或素体阴液不足,或脾胃虚弱,营血化源不足,不能输津下润大肠,或年老肾虚,津液虚衰,均能导致大肠阴液亏损,正如《医宗必读》所云:“更有老年津液干枯,妇人产后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血气未复,皆能秘结。”

大肠燥结证:邪热内结大肠,或嗜食辛辣酒肉厚味,燥热内结,正如《诸病源候论》所云:“大便不通候: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脏不和,冷热之气不调,热偏入肠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垢结,壅塞不通也。”或阳明炽热,熏灼大肠,伤津耗液,传导失调;或肺热不解,下传大肠,而致肠燥屎结,故《医醇义》云:“大肠受燥热,则脏阴枯槁,肠胃不通,大便秘结……”

病 机

大肠液亏证:大肠主传导排泄糟粕,脾胃主受纳腐熟、消化运行水谷,若脾胃阴亏,不布津液下达大肠,则大肠失润,而成便闭。《冯氏锦囊秘录》对产后所致的胃肠津枯便秘的机理,做了精当的论述:“产后二便不通者,因肠胃本挟热,产后水血俱下,津液耗竭,肠胃枯涩,热气燥结,故令不通。”“产后便难者,由肠胃无血也……产后津液耗损,胃中枯燥,而精微不及下输,是以糟粕壅滞,故令便难……今产后大虚,胃中元气已亏,二肠津液并损,故便难者,此具宜也,惟宜调整中养血。”肾开窍于二阴,二便的排泄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且肾寓真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肾主五液,故肾实则津液足而大便滋润,肾虚则津液竭而大便燥结”(《医学正传》)。“邪在肾,亦令大便难。所以尔者,肾脏受邪,虚而不能制小便,则小便利。津液枯燥,肠胃干涩,故大便难。又渴利之家,大便亦难,所以尔者,为津液枯竭,致令肠胃干燥”(《诸病源候论》)。肺为水之上源,与大肠互为表里,肺津敷布,下润大肠,则大肠传导功能正常,《成方切用》谓:“肺为高清之脏,水出高原。”若肺阴亏虚,肃降功能失职,津液不能输布润降于大肠,则大肠失于濡养,传导功能失调,亦致便难而闭。总之,肺不布津下润大肠,脾不输津通润大肠,肾液亏乏,肠胃干涩,均能形成大肠液亏证,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调,糟粕不行,浊气上攻。若虚坐努责,长期便秘,也可引起痔疮和肛裂。

大肠燥结证:多因燥热内结肠道,热盛伤津,津枯肠燥。阳盛壅遏,气机阻塞,大肠失于传导而致便秘。故《金匮翼》云:“热秘者,热搏津液,肠胃燥结,伤寒热邪传里,及肠胃素有积热者,多有此疾。”虽病位在肠,多与胃关系密切,阳明胃家实证,多由邪热与燥屎相搏结而致腹满燥实证。《伤寒全生集》认为:“若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此是正阳明胃腑本实病也。”大肠燥结证,系由胃肠热盛耗津,燥屎内结,阻塞气机,腑气不通,气血涌盛。若邪热迁延不除,进一步耗液伤津,热势虽渐减,但津亏仍重,可发展为大肠液亏。若火热炽盛,灼伤血络,则大便下血,“积热者,其脉洪数。纯下鲜血,甚则兼痛”(《大成》)。

鉴别要点

大肠液亏证:大便干燥,难以排出,甚则大便秘结,常数日一行,口咽干燥,或心烦,头昏,口臭,舌红少津,脉细涩,以大便干燥,难以排出和腹无胀痛为临床特征。

大肠燥结证:腹满胀痛,拒按,烦躁,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面赤,口唇干燥,口渴,日晡发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干燥,脉滑数。以腹胀痛拒按,便秘

|<< << < 1 2 3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中医特色  内科秘法  大肠液亏证与大肠燥结证鉴别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辨治不寐 先治其心 后医其身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