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学习扶阳要谨防走偏

学习扶阳要谨防走偏

扶阳论坛已经开了四届,“扶阳学派以其卓越的临床疗效及治法方药得到中医从业者的追崇,掀起了一股扶阳热潮”。不可否认,扶阳学派作为中医各家学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中医理论和临床的丰富及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随之而来的偏执扶阳、滥用附子而出现毒副作用的也屡见不鲜,应该引起中医界的注意。

学习扶阳要谨防走偏

扶阳论坛已经开了四届,“扶阳学派以其卓越的临床疗效及治法方药得到中医从业者的追崇,掀起了一股扶阳热潮”。不可否认,扶阳学派作为中医各家学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中医理论和临床的丰富及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随之而来的偏执扶阳、滥用附子而出现毒副作用的也屡见不鲜,应该引起中医界的注意。

目前对扶阳法的研究和宣传也有许多过激之处,有违中医的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等原则。中医最讲究阴阳平衡协调,主张凡事不可太过不及,过则为灾。扶阳学派应该博采众长以补其理论的缺陷和不足,一味地以偏赅全必然会扼杀其生命力。正如李寅在《温法纵横》中所说的那样:“任何一个成熟的流派,大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并听取反对者的意见。火神派创立时间尚短,更需如此。为了避免把理论探讨演变成无谓的口舌之争,研究蒲辅周等虽善用附子、善用温法,却不专用、不拘泥、不属于火神派的众多医家的经验,对完善火神派有更大的实用价值和更积极的现实意义,愿与同习者戒”。

学习扶阳法应该通晓中医基础理论

扶阳法是中医治病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学习扶阳法应该在通晓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的八法有一个整体认识的前提下开始。《得法》一文认为:“许多中医爱好者从此(扶阳法)登堂入室”。这是对中医爱好者的误导,因为不懂中医基础理论,就开始学习扶阳法,往往造成先入为主,产生所有疾病皆阳虚,扶阳可治一切病的偏见。

不要把扶阳法的适应范围任意扩大

如同伤寒、温病、攻下等学派的治法各有其适应范围一样,扶阳法也应该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得法》引卢崇汉先生的话说:“人身之疾病虽多,重点却在太阳、少阴两经,相应的治法即是桂枝、四逆二法。”这段话如果针对伤于风寒的伤寒病而言,还勉强说得过去(其实阳明、少阳、太阴、厥阴病也不少见),如果针对感受温热的温病而言,则大谬,是对温病学辛凉解表、清营凉血、甘寒养阴、息风止痉诸法的全盘否定。卢先生此处言“人身之疾病”,包括了所有的疾病,有随意扩大扶阳法适应范围之嫌。

六经辨证不可精简、替代

执简驭繁是一种处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伤寒论》六经辨证就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由此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然而《得法》一文却以太阳、少阴两经,桂枝、四逆二法,来统领“人身之疾病”,简则“简”矣,其实质是将许多重要内容(其中有纲也有目)“精简”掉了。如张仲景在太阳病篇还有麻黄、青龙、五苓、抵挡诸法,都不是桂枝法所能概括的。这种精简,不但不能起到执简驭繁作用,反而会产生临床治病偏执扶阳的后果。又如《得法》一文认为:“太阳经为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邪犯太阳是疾病的第一阶段。”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因为许多内伤病、伤寒直中三阴病等,不会出现邪犯太阳经情况,按照卢先生的说法势必被“精简”。

《得法》一文认为:“太阳病失治、误治则病邪入里,最易侵犯少阴,此时则需用四逆法。”太阳病失治、误治究竟病邪传到何经,主要取决于病人的体质:阳盛之人,病邪多入阳明、少阳;阴盛之人,病邪多入三阴。笔者临床所见,太阳病误治入里的阳热证候并不少,岂能只强调少阴,而不管其他几经的病变。其实少阴病也有寒化、热化,即或是寒化证也非只有四逆一法。

扶阳学派如果将中医的治法一再“精简”,并将扶阳法的治疗范围一再扩大,会产生以扶阳法简化、替代最后否定六经辨证的严重后果。

扶阳法应遵从辨证论治的原则

《得法》一文认为:“桂枝法是四逆法的先行官,四逆法才是真正的目的,才是治病求本的究竟之法,也是收功之法。”难道说用桂枝汤彻底治愈了疾病,既不算达到目的,也不是治病求本了吗?如果疾病始终在表,没有入里,就不能治本,不能收功了吗?难道病人没有经过太阳阶段,直中于里的三阴病治疗时就没有“入手之法”了吗?《得法》一文认为:“无论何种疾病,都需要用四逆来收功……坎阳不足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础,用四逆来收功就能启动生命的自愈机能,使人体获得持续的健康。”此言也过于绝对化。《伤寒例》曾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用比桂枝还要热很多倍的四逆来治包括阳盛在内的“一切疾病”,能不偾事?

疾病是复杂多变的,治病的方法也应该像《伤寒论》中所说的那样:“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扶阳治法也应该遵从这一辨证论治的原则。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学习扶阳  谨防走偏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健脾强胃建中汤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