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痰迷心窍证三证型鉴别

痰迷心窍证三证型鉴别

痰迷心窍证:多由痰浊内盛,蒙蔽心窍所引起的精神、意识障碍,甚则昏迷等症,无明显热象与虚象,称为痰迷心窍证。

定义

痰迷心窍证:多由痰浊内盛,蒙蔽心窍所引起的精神、意识障碍,甚则昏迷等症,无明显热象与虚象,称为痰迷心窍证。

癫证:属精神异常的疾患,多因痰郁气结,阻蔽心神,心不自主所出现的意识痴呆,喜静自语,精神抑郁等症状。

痫证:是发作性神志异常疾病。多有宿痰伏心,一旦肝气失常,肝风内动,则肝风挟痰浊,蒙蔽清窍,表现为突然仆倒,不省人事,手足抽搐,口吐涎沫,目睛上视等症状。

痰厥证:湿浊之邪,侵犯中焦脾胃,湿困脾胃,或恼怒忧思,劳倦太过,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聚湿生痰,痰浊内阻,气机不得畅行,闭塞清窍,表现为突然昏厥,喉中痰鸣或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等症。

病因

癫证:平素抑郁多怒,导致情志不遂,每使肝气郁结,克犯脾土,聚湿生痰,痰气阻蔽心神而成癫证。正如《证治要诀》所说:“癫狂由七情所郁,遂生痰涎,迷塞心窍。”《傅青主男女科注释》亦云:“此证多生于脾胃之虚寒,饮食入胃,不变精而变痰,痰迷心窍,遂成癫狂。”

痫证:情志失调,可直接影响脏腑功能,使脾胃不布精微,聚生痰浊;或肝肾损伤,下焦水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复因外界刺激,则易引动肝风,肝风挟痰浊,或痰随风升,蒙蔽心神清窍而作痫证。正如《医学入门·丹台玉案》所云:“痫证……或七情之郁结,六淫之所感,或曰大惊,神不守舍,亦有幼小受惊,以至痰迷于心窍故也。”《寿世保元》则认为:“盖痫疾之原得之惊,或在母腹之时,或在有生之后,必因惊恐而致疾,盖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恐气归肾,惊气归心。并于心肾,则肝脾独虚,肝虚则生风,脾虚则生痰。蓄极而通,其发也暴,故令风痰上壅而痫作矣。”

痰厥证:外感湿浊之邪,困遏中阳,运化失司,痰浊内阻或内伤忧思之扰,气结痰生,闭塞清窍,神明受蒙,也可昏不识人。正如《证治汇补》所云:“人之气道,贵乎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若外为风、暑、燥、湿之侵,内为惊、怒、忧、思之扰,饮食、劳倦、酒色无节,荣卫不清,气血败浊,薰蒸津液,痰乃生焉。”《临证指南医案》(龚商年)亦说: “三阴(指手厥阴心包经)蔽而不宣,气郁则痰迷,神志为之混淆。”

病机

癫证、痫证、痰厥证,虽然致病原因不同,而痰迷心窍,是三证的共同病机。但病机转变,各有趋势。

癫证:肝郁气滞,脾虚不运,气郁生痰,痰气互结,蒙蔽心神,发为癫证。主要致病因素是痰浊和气滞。若肝郁化火,痰浊化热,则易成痰火,而成痰火扰心之狂证,因此,《证治汇补》云:“狂由痰火胶固心胸,阳邪充极,故猖狂刚暴,若有神灵所附。癫由心血不足,求望高远,抑郁不遂而成。虽有轻重之分,然皆心神耗散,不能制其痰火而然也。”

痫证:肝风挟痰,走窜心窍,蒙蔽心神,气血逆乱。或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阴亏于下,阳亢于上,肝阳化风,痰随风升,闭塞心神清窍。主要致病因素是痰浊和肝风。正如《古今医鉴》所云:“夫痫者有五等……原其所由,或因七情之气郁结,或为六淫之邪所干,或因受大惊恐,神气不守,或自幼受惊,感触而成,皆是痰迷心窍,如痴如愚。”《医学入门·万病衡要》亦指出:“……痫证不必分五,专主于痰,痰涎壅盛火热冲动而作。”若痫证反复发作,风火耗伤肝肾阴液,阴不制阳,阳亢愈甚,火盛而不归元,加重气血逆乱,病情愈重,形成病理性恶性循环。虚者愈虚,痰浊愈盛,而成顽痰痼疾。

痰厥证:痰浊内盛,随气升逆,蒙蔽心窍,气血逆乱,可突发昏厥。若痰郁化热,复因肝气横逆,则痰浊也可随火炎、随气逆,可发展成痰结、气逆、火升的病理转归。痰厥发作,病情急重,正如张景岳所说:“厥逆之证,危证也,盖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坏之谓也。”

痰迷心窍证,其致病因素为痰,痰是脏腑功能失常的病理产物。痰一旦产生,就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而痰迷心窍证,只是痰留局部的一种表现,因此,李时珍认为,痰“入于心则迷窍而成癫痫,入于肺则塞窍而咳唾稠黏,喘急背冷,入于肝则留饮积聚而成肋痛干呕、寒热往来,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则头项胸背腰痛,手足牵引隐痛,入于皮肤则瘰疬痈肿”。尽管痰停部位复杂多变,但可根据各个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对临床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就能推断病位、病性、病势,据此掌握发病的脏腑和痰停的部位。如临床特征是以咳喘痰多为主,则痰留于肺;以呕吐痰浊,纳差乏力为主,则痰阻脾胃;以梅核气较为常见者,则痰滞于肝;以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喘促气急,腰膝酸软,咳唾痰沫为主症的,则痰动于肾;以神志失常,昏厥抽搐为临床特征的,则痰迷心窍;以半身不遂,关节肿痛为主的,则痰注经络,流窜关节。因“百病皆由痰作祟”,那么,对痰停留部位的定位性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根据脏腑功能特点和临床证候表现,才能在变化万端的病证中,归纳出病证所属,这也是对脏腑各类证候进行鉴别诊断的常用方法之一。

  鉴别要点

痰迷心窍证主要表现为神志不清,喉有痰声,舌苔白腻。

癫证:精神抑郁,语无伦次,或喃喃自语,表情淡漠,神志痴呆,不思饮食,甚则喜怒无常。以喃喃自语,淡漠痴呆为临床特征。

痫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痰涎,尖叫如猪羊叫声,发作性神志异常,过后如常人,只感疲劳,对发作过程全然不知。以神昏仆倒,尖叫痰鸣,抽搐及间歇性发作为临床特征。

痰厥证:呕吐涎沫,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脉沉滑。以突然昏厥,呕吐涎沫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癫证: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气易郁,脾气易结,气滞痰郁,阻蔽神明,故神志异常,出现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喜怒无常;痰迷心窍,神明失司,则语无伦次,或喃喃自语,“癫者,异常也,平日能言,癫则沉默,平日不言,癫则呻吟,甚则僵仆直视,心常不乐”(《医学入门·丹台玉案》)。痰浊内盛,阻滞气机则不思饮食,喉有痰鸣,苔白腻。

痫证:肝肾不足,阴不制阳,则易动风生热,脾胃不运,精微不化,遂生痰浊,概因肝脾肾功能失常,肝风挟痰浊,上蒙清窍,风痰闭阻,心神被蒙,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痰浊随风流窜经络,则四肢抽搐;肝气郁结,脾运失司,水谷不化,痰浊内生,风痰上涌,则口吐痰涎。“六畜痫者,发时作牛、马、猪、羊、鸡、犬声,便致僵仆,口吐涎沫,不省人事。张氏论此,盖初发作羊犬声者,咽喉为风痰所梗,声自如此,其理甚明。若言六畜者,特强名耳”(《活幼心书》)。《证治准绳》将痫病与卒中、痉病亦作了鉴别:“痫病与卒中、痉病相同。但痫病仆时口中作声,将醒时吐涎沫,醒后又复发,有连日发者,有一日三五发者。中风、中寒、中暑之类,则仆时无声,醒时无涎沫,醒后不复再发。痉病虽亦时发时止,然身强直,反张如弓,不如痫之身软,或如猪、犬、牛、羊之鸣也。”

痰厥证:素体痰盛,复因恼怒气逆,则痰随气升,蒙闭清窍,故突然仆倒,不省人事,或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痰浊内盛,随胃气上逆,则呕吐涎沫,脉沉滑,为痰湿内阻之象。《儒门事亲》认为:“……有涎如拽锯,声在喉咽中为痰厥。”《石室秘录》亦云:“人有忽然厥,口不能言,眼闭手撒,喉中作酣声,痰气甚盛,有一日即死者,有二三日而死者,此厥多犯神明,然亦因素有痰气而发也。”

癫证、痫证、痰厥证,除具备痰迷心窍的神志不清,喉中痰鸣或呕吐痰涎,苔白腻的共同症状外,癫证的神志改变以痴呆淡漠,精神抑郁,静而自言自语为特点,故称“文痴”,由于痰气互结,蒙蔽心神所致。痫证与痰厥证,均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症状,总由痰浊蒙蔽心神,阻塞清窍所致。痫证,平素如常人,只在发作时昏仆,不知人事,但有肝风内动的四肢抽搐,两目上视症状;而痰厥证虽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症状,但只伴有痰浊内盛的呕吐涎沫症状,仆倒后并无口眼相引,瘛疭抽搐,六畜叫声等动风表现。总之,癫证是以安静痴呆性精神障碍为特点,痫证和痰厥证虽然均有突然仆倒,不省人事症状,但痫证有动风之特征,痰厥证仅以痰盛为特征。

癫证、痫证、痰厥证,就其病机病势而言,癫证病机为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郁生痰,痰气阻蔽神明,心神不能自主,肝失疏泄,情志不畅,脾虚不运,痰湿内生,只有气郁而无肝阳亢、肝风动。病位在肝、脾、心,多为实证。常可因肝郁化火,痰浊化热,而形成痰火扰心的狂证。痫证病机为肝风挟痰浊,上蒙清窍,痰气相激,痰随风升,横窜经络。病变部位在肝肾心脾。一般初起,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以标实为主,若反复发作,则正气渐衰,痰浊愈盛,而成顽痰痼疾。痰厥证,主要病机是素有痰浊,复因恼怒气逆则痰气升逆,蒙蔽心窍,阴阳不相顺接,气血逆乱,病位在肝、脾、心,若痰郁化热则易形成痰结、气逆、火升的病理转归。总之,痰迷心窍证所致的癫证、痫证、痰厥证,是以痰浊为共同的致病因素,均有元神失常的病理表现,癫证是痰和气互结,阻蔽神明;痫证是痰浊和肝风,阻塞心窍;痰厥证是痰随气逆,蒙蔽心神。

癫证、痫证、痰厥证,就其病因病史而言,癫证多因气郁痰结所致,故有情志不畅,所欲未遂的病史;痫证多有受惊吓或先天禀赋不足的病因病史;痰厥证多有外感湿邪的病因,或平素嗜食油腻肥甘,形盛气虚,或忧思过度的情志因素,或有劳倦伤脾的病史。

痰迷心窍之癫证,治疗宜理气开郁,化痰通窍,方用顺气导痰汤(《济生方》)。张景岳认为:“癫病多由痰气……故治此者,当察痰察气,因其甚者而先之。至若火之有无,又当审其脉证而兼为之治也。”痫证治疗宜豁痰开窍,熄风止痫,方用定痫丸(《医学心悟》)。痰厥证,治疗宜理气降逆,豁痰开窍,方用导痰汤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中医药  痰迷心窍  痰迷心窍鉴别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小柴胡汤疗月经病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