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2型糖尿病当重滋阴逐瘀

2型糖尿病当重滋阴逐瘀

糖尿病是一个慢性疾病过程,它的并发症多,尤其对心、脑、肾、血管系统威胁极大。在我国,2型糖尿病占很大比例。多在素体阴虚的基础上,复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而致病。

糖尿病是一个慢性疾病过程,它的并发症多,尤其对心、脑、肾、血管系统威胁极大。在我国,2型糖尿病占很大比例。多在素体阴虚的基础上,复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而致病。历代医家多主张以补肾为主。《景岳全书·消渴》篇说:“凡治消之法,若由真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更明确提出因阴虚所致,不必分清上中下消,均宜使用滋补肾阴的基本治法。历代文献记载的消渴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上是一致的。

2型糖尿病早期症状为:尿频量多,混浊或有甜味,口干舌燥,渴而多饮,头晕目弦,烦热,腰酸腿软,苔少舌红,脉细数。

而糖尿病中后期,必然气阴两虚。气虚则运血无力,血虚则血行艰涩而成“久病多瘀”。清代名医王清任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此外,有相当多的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本身的糖尿病症状并不明显,而并发症的症状却十分突出:

一是心血管病变。以冠心病、脑血管意外最常见,这也是近年来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二是糖尿病性肾病变。糖尿病超过10年的中老年人,大多数都有肾脏损害,如发生肾小球硬化症。在早期,尿液和肾功能化验可以是正常的;晚期则出现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并有程度不同的肾功能衰竭。

三是眼部病变。主要是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另外,还可以发生白内障、屈光改变、青光眼及虹膜睫状体炎等。

四是神经病变。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炎最常见。早期可有下肢或上、下肢疼痛和感觉异常,后期可造成肌力下降和肌肉萎缩等。

五是皮肤病变。常常造成足部皮肤皮下出血,瘀斑,严重者可有皮肤溃疡及疼痛等。

六是各种感染。其中以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最常见。泌尿系统感染和肺结核也较多见。

七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糖尿病昏迷。

以上病变的发生,均符合中医“血瘀症”范畴,在治疗中应补攻并行。在驱邪(除湿、清热、化浊、解毒)之外,当重视“补气活血”、“逐瘀活血”。既可使补益药物充分发挥作用,也符合气行血行、瘀血自去的治疗理论。

根据以上理论,采用“滋阴益肾,补气活血”为法,以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

方药:熟地200克,山茱萸100克,山药100克,丹皮75克,泽泻75克,茯苓75克,知母100克,黄柏45克,天花粉100克,天冬50克,五味子50克,人参50克,黄芪200克,丹参200克,葛根200克,砂仁5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早晚空腹各服7克,温开水送服。本方药专治肝肾阴虚型之2型糖尿病。

加减: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初期“三多一少”症状者明显者,不加人参、黄芪;脾胃功能不好,消化不良者加砂仁。

本方滋养肾阴,用于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而致尿多渴饮之证。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药滋肾养阴;丹皮、泽泻、茯苓清热降火;知母、黄柏滋阴降火;天花粉生津止渴;天冬养阴生津;五味子益肾固摄;砂仁配补气药物调补脾胃以善后。

《素问·痹论》有“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瘀滞既成,则导致陈者当去而不能去,新者当生而不能生,血愈虚而愈瘀,愈瘀而愈虚,互为因果,交相为患。终至阳气不得敷布,津血不得畅荣,而发消渴愈甚。

故方中以人参、黄芪补一切气虚之症,丹参、葛根活血化瘀。张景岳也强调血瘀的形成和治疗与气有着密切关系,认为:“血必由气,气行则血行,故凡欲治血,则成攻或补,皆当以补气为先。”并且张景岳治瘀明辨虚实,明确指出:“血有蓄而结之,宜破之逐之”;“血有涩者,宜利之”;“血有虚而滞者,宜补之活之”。

丹参、葛根具有改善微循环、抑制红细胞聚集、降低血液黏度、促进血管侧支循环、扩张血管、保护血管内皮、抗炎和抗氧自由基,以及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和应激能力、加強脂质代谢、减少脂质在血管壁沉着等多重药理作用。全方共奏,从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2型糖尿病滋阴逐瘀  2型糖尿病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腰痛圣药生白术        下一篇:陷谷深刺解呃逆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