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茶 --> 药茶养生 --> 介绍几种古代保健滋补茶

介绍几种古代保健滋补茶

杜仲茶,补肝肾,强肋骨,降血压。

  仙茶

  【配方】细茶500克,净芝麻375克,净花椒75克,净小茴香150克,泡干白姜、炒白盐各30克,粳米、黄粟米、黄豆、赤小豆、绿豆各750克。

  【用法】上药研成细末,和合一处,外加麦面,炒黄熟,与前11味等分拌匀,瓷罐收贮,胡桃仁、南枣、松子仁、白砂糖之类,任意加入。每服3匙,白开水冲服。

  【功效】益精悦颜,保元固肾。适用于四五十岁中寿之年延缓衰老。

白术甘草

  【配方】绿茶3克,白术15克,甘草3克。

  【用法】将白术、甘草加水600毫升,煮沸10分钟,加入绿茶即可,分3次温饮,再泡再服,日服1剂。

  【功效】健脾补肾,益气生血。

芝麻养血茶

  【配方】黑芝麻6克,茶叶3克。

  【用法】前味炒黄,与茶加水煎煮10分钟。汤饮并食芝麻与茶叶。

  【功效】滋补肝肾,养血润肺。治肝肾亏虚,皮肤粗糙,毛发黄枯或早白、耳鸣等。

返老还童茶

  【配方】槐角18克,何首乌30克,冬瓜皮18克,山楂肉15克,乌龙茶3克

  【用法】前四味药用清水煎去渣,乌龙茶用药汁蒸服,作茶饮。

  【功效】清热、化瘀,益血脉,可增强血管弹性,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防治动脉硬化。

杜仲

  【配方】杜仲6克,绿茶适量。

  【用法】杜仲研末,用绿茶水冲服,每日2次。每次3克。

  【功效】补肝肾,强肋骨,降血压。

人参

  【配方】茶叶15克,五味子20克,人参10克,龙眼肉30克。

  【用法】五味子、人参捣烂,龙眼肉切细丝,共茶叶拌匀,用沸水冲泡5分钟,随意饮。

  【功效】健脑强身,补中益气。

首乌松针茶

  【配方】何首乌18克,松汁(花更佳)30克,乌龙茶5克。

  【用法】先将首乌、松针或松花用清水煎沸20分钟左右,去渣,以沸烫药汁冲泡乌龙茶5分钟即可。每日1剂,不拘时饮服。

  【功效】补精益血,扶正祛邪。运用于肝肾亏虚及从事化学性、放射性、农药制造、核技术工作及矿下作业等人员,放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等。

党参红枣茶

  【配方】党参20克,红枣10~20枚,茶叶3克。

  【用法】将党参、红枣叫水洗净后,同煮茶饮用。

  【功效】补脾和胃,益气上津。适用于体虚,病后饮食减少,大便稀溏,体困神疲,心悸怔忡,妇女赃燥。

芝庶茶

  【配方】茶叶5克,白芝麻30克,

  【用法】芝麻焙黄、压碎,用茶水冲服,每日清晨服1剂。

  【功效】滋补强身,补血润肠。

酥油茶

  【配方】酥油(即奶油,系从鲜乳提炼而成)150克,砖茶、精盐适量,牛奶1杯。

  【用法】先用酥油100克,精盐5克,与牛奶一起倒入干净的茶桶内。再倒入约1~2公斤熬好的茶水;然后用洁净的细木棍上下抽打5分钟:再放入50克酥油,再抽打2分钟;打好后,倒入茶壶内加热1分钟左右(不可煮沸,沸则茶油分离,不好喝)即可。不拘时服。

  【功效】滋阴补气,健脾提神。运用于病后、产后及各种虚弱之人,可增强体质,增进食欲,加快康复。

硫磺茶

  【配方】硫磺、诃子皮、紫笋茶各9克。

  【用法】将硫磺研为细末,用净布袋包,与诃子皮、紫笋茶共加水适量,煎沸10~15分钟即可,过滤取汁用。每日1剂,温服。

  【功效】温肾壮阳,敛涩止泻。运用于肾阳虚衰(命门火衰),五更泄泻,胆部冷痛,四肢不温,或久泻不止。

  【宜忌】阴虚阳亢者或孕妇忌用。

乌发童颜茶

  【配方】制首乌(切片蒸后晒干)大生地(酒洗)、绿茶各等分。

  【用法】煎水取汁(忌沾铁器)服,

|<< << < 1 2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杜仲茶  人参茶  党参红枣茶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大枣生姜茶适用于食欲不振        下一篇:职业电脑族不妨试试防辐射茶

>> 返回药茶养生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