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信息 --> 中药企业 --> 陈李济

陈李济

陈李济创建于公元1600年(明万历27年),迄今已有四百余年,是我国中药行业现存最老字号之一,是国家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及广州市政府认定的“广州市老字号企业”。

“北有同仁堂,南有陈李济”,在祖国伟大的医药宝典中,“陈李济”占有特殊的一页。

陈李济创建于公元1600年(明万历27年),迄今已有四百余年,是我国中药行业现存最老字号之一,是国家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及广州市政府认定的“广州市老字号企业”。

陈李济由广东南海商人陈体全、李升佐两公共同创立,名号“陈李济”,寓意“陈李同心,和衷济世”。陈李济保存至今逾百年的木质楹联上就刻载着“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十四个字,充满哲理与抱负,历代陈李济人秉承“同心济世”的企业精神,诚信为本,悉心炮制古方正药、创新研发现代新药,推动南药老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陈李济发展简史

创建于明末,兴起于清末民国初,发展于新中国建立后。创业初期,药厂只雇三数工人,前店后厂,手工生产,是典型的小作坊形式。后来由于产品声誉日高,加之善于经营,除赴京展销外,产品还远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据史料记载,当时“陈李济”出品的一粒“追风苏合丸”,在云南省怒江、西双版纳一带,可售一个银元。那时国内中成药行业已形成了北京、广东、江浙三大基地,其中北京以同仁堂为代表,江浙以杭州胡庆余堂为代表,广东则首推“陈李济”。19世纪20年代,随着出国谋生华人,“陈李济”的产品被引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缅甸、印尼等地。清咸丰六年(1856年)又在广州十三行开设一个批发所,作为产品输出、洋药原料输入的口岸贸易机构。1900年,英法联军入侵广州,老铺不幸毁于炮火,遂将药店暂迁佛山豆豉巷(现为升平路)。英法联军战事既平,即复厂广州,佛山为支店。后来有人因此讹传陈李济药厂始创于拂山,此乃误会。佛山支店直到1954年公私合营前才申报歇业。80年代初,恢复“陈李济”名号,进入全国重点中成药厂行列;90年代初,实施易地扩建改造,投资1.3亿元按GMP标准兴建的新厂基地耸立在广州城市中轴的南端

1998年,陈李济实施历史上的首次搬迁,由创业398年的北京路迁至广州大道南新址,老企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列入全国中成药重点生产企业50强,获广东省“质量效益型企业”称号,连续十年被评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诚信传承 品质恒远

陈李济因诚信立业,陈李济人世代传承“工艺虽繁必不减其工,品味虽多必不减其物”的制药宗旨,悉心研制炮制技术,形成陈李济的特色工艺,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疗效。陈李济采用独特工艺自制的“百年陈皮”,是广东三件宝——“陈皮、老姜、禾杆草”中的上品,曾被清同治皇帝钦定为贡品;陈李济于清初首创、制售的蜡壳丸,首开中药包装工艺先河,为“广药”地位奠定了基础,直到现在,陈李济的部分产品如曾获国家银质奖、畅销海内外的壮腰健肾丸等,仍保留这种蜡壳蜜丸剂型。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陈李济的技术力量、生产和检测设备不断壮大和更新,质量体系与国际水平接轨不断完善,确保产品的工艺与品质满足现代要求。全厂通过了国家GMP认证,还获得加拿大GMP认证和澳洲TGA组织的GMP认证,建立了GAP药材生产基地,从加拿大、英国、意大利等国引进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建有高标准的药品质量检测场地并配备各种高精度检测仪器,采用严格的生产工艺系统和高标准的质量体系组织生产。

名牌产品 造福社群

四百余年,古方正药。陈李济创业初期即广集良方,以精湛工艺研制各种疗效独特的古方正药,清末民初就生产有膏、丹、丸、散、茶、酒、曲、锭等八个剂型中成药,销路遍及南北大地,远至东南亚各国。据载,清同治皇帝偶染风寒,服用了陈李济“追风苏合丸”,药到病除,称其神效。由此,以“杏和堂”为商号的广东陈李济名躁大

|<< << < 1 2 3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陈李济  中药行业  中华老字号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朱养心膏药店        下一篇:叶开泰

>> 返回中药企业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