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信息 --> 中医书籍 --> 伤寒杂病论 --> 《伤寒杂病论》选录之平脉法第二(2)

《伤寒杂病论》选录之平脉法第二(2)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台,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沉,食饮自可,步阴脉徽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

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台,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沉,食饮自可,步阴脉徽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

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虚冷,故令脉紧也。”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高者,暴狂面肥。)荣气盛,名曰章。(章者,暴泽而光。)高章相搏,名曰纲。(纲者,身筋急脉强直故也。)卫气弱,名曰惵。(惵者,心中气动逭怯。)荣气弱,名曰卑(卑者,心中常自羞愧。)惵卑相搏,名曰损。(损者,五脏六腑俱乏气虚慑故也。)卫气和,名曰缓(缓者,四肢不能自收。)荣气和,名曰迟。(迟者,身体俱重,但欲眠也。)缓迟相搏,名曰沉。(沉者,腰中直,腹内急痛,但欲卧,不欲行。)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卢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鞭,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跌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贝则吐逆。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如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人,名曰关格。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隐癣。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眉少发稀,身有干疮,而腥臭也)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跌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腥上也。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

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跌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而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跌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虚,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微衰,四属断绝。(四属者,谓皮肉脂髓,俱竭,宗气则衰矣。)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疎,疎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人于胃,脉道乃行,水人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疎,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跌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宗气者,三焦归气也,有名无形。气之抻使也,下荣玉茎,故宗筋聚缩之也)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粟也。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

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问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

师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也。”

按:“辨脉法”、“平脉法”两篇-料,收入于世传十卷本《伤寒论》中,据其内容考证,当非伪作。辨、平二字音义相通。或者据仲景序有“平脉辨证”之语,是未可知。两篇于仲景脉法阐述较详,部分文字有见于《伤寒论》六经条文中的,亦有见于《脉经》等书中的。内容可以与《伤寒论》六经条文及《金匮要略》条文有关脉说相印证分析。其中亦有说解不一或文义晦涩难解处,古书传世日久,是在所难免的,亦不必强作解人。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伤寒杂病论平脉法第二  寒杂病论选录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二十九篇        下一篇:《伤寒杂病论》选录之平脉法第二(1)

>> 返回伤寒杂病论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57476998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