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家支招百姓春夏防病
日前,针对当下一些人服中药预防H7N9型禽流感有滥用趋势的现象,中医专家指出,当前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病例处于散发状态,感染来源及传播模式尚未确定,民众不必恐慌。目前部分省市发布了预防流感中药方及中成药,群众在使用时应根据自身体质和健康情况、在临床医生的辨证指导下科学使用,不宜盲目跟风自行使用。
专家表示,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同一种病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人群,中药处方不一样;同一个处方,有的人服了有效,对另外一些人就可能有害。比如,板蓝根虽有抗病毒作用,但不能滥服。
在4月3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医药防治春夏季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专家座谈会”上,来自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感染病、肺系病、脾胃病、儿科等分会及科普分会的知名专家,针对当前气候失常、流行病多发及百姓如何有效预防等问题,发挥中医药防治春夏季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优势,为大众保健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实用的防治方法(详见本报第六版)。
随着春天的到来,一些可以引发疾病的细菌和病原体等也处于活跃状态。此时,流感、麻疹、手足口病、哮喘等疾病容易出现。而且随着气温的上升,人们急于脱去厚重的冬装去户外活动。这就给疫毒“从口鼻而入”造成很好机会。所以春夏季是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也是儿童感染病的高发季节。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温长路指出,面对春夏季的多发病、传染病,公众应顺应时令养生,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为预防疾病的着眼点。充分发挥和利用中医药“治未病”的长处,调理好寒温、饮食、作息并适当运动;立足于人体正气的培养,强壮身体,远离疾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地坛医院主任医师王融冰说,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热,且发热的程度和长短都预示着疾病的轻重和生杀转归,宜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如出现高热,老、幼、孕妇、有慢性病或特殊体质的人群最好到医院就诊,以防转重症。中医学整体观、强调内环境平衡等特色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大家实现防病的目的。
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主任委员、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张洪春表示,在近百年的疾病史中,“流感”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对此,中医“治未病”是强项,注意起居、饮食、情志等是人们预防流感的重要措施。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春夏防病方法 H7N9型禽流感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四川评第二届省名中医 下一篇: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医改重点工作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2月16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2月16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2月16日快讯
- 养胃粥:火腿冬瓜粥的做法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