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学小儿麻毒的概述
麻毒是以发热3至4天后,皮肤出现红色如麻粒大小的疹子为特征,以发热、咳嗽、眼泪汪汪、鼻塞流涕、遍身发布红色斑疹为主症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较多,好发于6个月~5岁的小儿,传染性很强。进行麻疹减毒活疫苗的预防接种,可预防本病的发生。中医、西医均诊为“麻疹”。
病因病机:年幼体弱,正气不足,感染麻毒,三气不能同步,气血相搏,毒透于外(为顺症),或毒陷于内(为逆症)。
临床表现:主症:发热渐高,眼晴红,眼泡肿,泪水汪汪,2至3天后,口腔内接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3至4天后耳后开始出现色如玫瑰、针尖大小的皮疹,以后头面部、胸背部及四肢也陆续出现皮疼,出疹3至4天后皮疹按出现次序收没,并可留下棕揭色的斑痕,热退身凉。
顺症:发热,精神安宁,或偶有烦躁,咳嗽轻微无鼻煸,气不喘,发热3至4天出现皮疹,先见于耳后、颈部、头部、脸部,渐至胸背、肚子、四肢、手足心、疹色鲜红渐转暗红,分布均匀,疹收后热退身凉,精神清爽,咳减,胃纳稍佳,渐趋康复。
逆症:疹出不畅,或麻疹出没先后无次序,暴出暴收,疹色紫暗,稠稀不均,并见高热,烦躁不安,或嗜睡,大渴多饮,咳嗽剧烈,气喘,鼻翼煽动,喉鸣响,甚则口唇紫绀,或呕吐抽风,神志模糊,呼吸困难,四肢不温,大汗淋滴等。或麻疹已消,而见高热不退,烦躁不安等。
顺症分期:初热期:又称前驱期。发热渐高,皮疹,咳嗽流涕,目赤怕光,眼泡浮肿,泪水汪汪,神色疲劳,不思饮食,或伴呕吐、屙泻、咽痛,热甚时可发抖惊悸,口腔颊部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
见形期:又称出疹期。皮疹开始从出现至消退,3至4天,高热不退,肌肤灼热,口渴多饮,咳嗽加剧,神疲懒动,眼睛发红,眼深多,烦躁或嗜睡,或伴有惊跳、抽风,皮肤出现玫瑰样丘疹(针尖大小,碍手),先见于耳后发际及颈部,渐至头、脸、胸背、四肢依序出现,手攀足底见疼为麻疹透齐。初起稀疏,色较鲜红,以后逐渐稠密,融合成片,色转暗红,分布均匀。
疹没期:又称恢复期。皮疹按出现的次序消退,皮屑细微如糠样脱落,皮肤遗留棕褐色的斑迹,热退身凉,精神爽快,胃纳日增,咳嗽大减。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壮医学小儿麻毒的概述 小儿麻毒的概述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壮医学产后血晕的治疗方法 下一篇:壮医学水痘的概述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