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史的研究进展
1984年9月,全国第一次民族医药工作会议以后,我国民族医药亊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十多年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洽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广西中医学院的直接领导
和指导下,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和广西中医学院壮医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分别从文献收集、文物考察和实地调查三个方面进行发掘整理工作,收集了大量历史的和现实的有关资料,对壮医药的历史进行了研究,有力地证实了壮医药在历史上的客观存在和对壮族人民的健康繁衍的重要贡献。考古资料业已证实,壮族先民自远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以广西为主的壮族地区。1956年在来宾县麒麟山盖头洞发现了“麒麟山人”化石,1958年在柳江县发现了“柳江人”化石,这些都岚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万年左右的人类化石。近年在桂林市郊甑皮岩洞穴遗址发现的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体骨其体质形态继承了“柳江人”的特征,属于形成中的南方蒙古人种,与今天壮族人的体质特征相似。而且迄今为止,也没有发现这些原始人类灭绝或全部搬走的迹象,这就表明今天的壮族是由“柳江人”和居住在这一地区同“柳江人”一个时期的人类,一代一代繁衍下来而逐渐形成的。从柳州、桂林、南宁等地挖掘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中,壮族先民们所使用的工具先后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片、骨器、骨针及陶器等,并有捕获生物及用火之遗迹。这些原始工具中,就有可供医疗用的泛针、陶针、骨针。大量的史料证实,壮医与中医是同时或相继出现的,壮医在历史上是客观存在的。壮医药的发展随着人类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迄今已形成了具有理论基础及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治疔方法的一门民族医学。
1999年由黄汉伤等编著,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壮医史专著《壮族医学史》(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民族优秀图书一等奖)以大量史料为依据,以丰富的内容和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壮族的来源、概况、社会历史特点、文化、民俗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等,又以这些为依据,阐述壮医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等,真实地再现了壮族医药发展的历史概况。该书首次对壮族医药进行了系统化、理论化的总结,是壮族医药学研究的一大成就,是壮族医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填补了壮族医学史上的空白,使壮医史的研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提供了迄今为止有关壮族医药史的最完整、最系统的资料,并为今后对壮医史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壮医学烧烫伤的治疗方法 下一篇:壮医药的研究进展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