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肾虚 --> 男性肾虚 --> 宫寒痛经夏日愁,汗如雨下如何休?中医来帮忙,烦恼不再有!

宫寒痛经夏日愁,汗如雨下如何休?中医来帮忙,烦恼不再有!

宫寒,这一中医术语,是指女性子宫内寒气过重,影响了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的一系列妇科问题,其中痛经是其常见的症状之一。

  宫寒,这一中医术语,是指女性子宫内寒气过重,影响了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的一系列妇科问题,其中痛经是其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骨生髓,与生殖系统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宫寒与肾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肾阳不足常常是引发宫寒的重要原因之一。

  宫寒痛经的中医理解

  在中医理论中,痛经分为实证和虚证,宫寒痛经多属于虚寒性质。宫寒可导致经血凝滞,血行不畅,从而引发经期小腹冷痛、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等症状。此外,还可能伴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等肾阳虚的表现。

  肾与宫寒的关系

  肾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对全身的温煦、推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肾阳不足时,不能温煦子宫,造成子宫寒冷,进而影响到月经的正常排出,引起痛经。同时,肾主水,肾阳虚则水液代谢失常,易形成痰湿阻滞,进一步加剧宫寒现象。

  中医调理方法

  温补肾阳:通过服用如肉桂附子鹿茸巴戟天等温补肾阳的中药,增强身体的温煦能力,从根本上改善宫寒状态。经典方剂如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都是调补肾阳的良方。

  活血化瘀:针对经血凝滞,可使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等药材,以活血化瘀,促进经血流畅,缓解痛经。四物汤是常用的活血调经方剂。

  艾灸疗法:艾灸关元气海神阙足三里等穴位,可以温经散寒,增强体质,对于改善宫寒痛经有显著效果。艾灸能直接温暖子宫区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饮食调养:避免生冷、寒凉食物,多吃温热性质的食物,如姜、红枣核桃、羊肉等,有助于提升体内阳气,驱除寒气。

  生活起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或穿着过于单薄,特别是在月经期间更要注意保暖。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促进气血循环。

  综上所述,宫寒痛经的治疗需要从温补肾阳、活血化瘀入手,结合艾灸、饮食调养及合理的生活方式,多方面综合调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症状,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在处理宫寒痛经这类妇科问题时,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和深远的意义。

  对于肾虚引起的肾虚症状,北京崇文中方中医医院研制的肾合胶囊是治疗肾虚的良方。 

  肾合胶囊经国家审批,药监局备案后上市,用于治疗男女肾精亏虚、肾阳亏虚、肾气不足、气血不足等引起的各种症状。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将病证有机结合,实现多靶点、多方位滋补精气血、调节代谢的综合治疗效果。经过多年临床验证,疗效确切稳定。 

  肾合胶囊采用了8年以上的纯道地药材,且运用现代化高科技精准提纯,加工成胶囊。由多位名老中医18年临床验证,只为确保患者治病的效果。不伤身体不伤肾,有效解决男女补肾伤肝、泻肝伤肾的健康问题。其配方的主要组成由:淫羊藿杜仲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五味子菟丝子山药人参覆盆子益智仁、肉桂、车前子 

  三大功效: 

  1、补阳益阴,阴阳双补,固精强肾。针对阳痿、早泄、前列腺炎、遗精、尿频、尿不尽、尿等待;畏寒怕冷、失眠多梦、月经不调;腰痛、耳鸣、脱发等效果显著。 

  2、补肾精、肾气,疏理淤堵,肝肾同补,温肾助阳,益气固精。通过多系统、多部位作用于全身,温补、循序渐进唤醒性功能。 

  3、调理五脏六腑,改善肾气不足。有补火助阳、散寒驱湿、活血通经的作用。数味中药合用引火归元,直入肾经,温补肾阳,使阴阳平衡,从根源处解决病症。 

  北京中方中医院V咨询:zfyy1057 

  肾合胶囊咨询电话:010-87876186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宫寒痛经  男性肾虚  肾合胶囊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汗多性欲低,中医有妙方,夏日也能激情飞扬!        下一篇:夏日气血不足汗如注?中医有妙法,让你清爽过夏天!

>> 返回男性肾虚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20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