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神经精神疾病 --> 癫痫 --> 癫痫资讯 --> 瘀痫病因病机

瘀痫病因病机

癫痫之为病,古今强调多属痰邪作崇,已无非议,故有“无痰不作痫”之说。岂不知癫痫发作之时,本为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不但可引津停为痰,也可导致津停为瘀,而为痰瘀互结。

癫痫之为病,古今强调多属痰邪作崇,已无非议,故有“无痰不作痫”之说。岂不知癫痫发作之时,本为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不但可引津停为痰,也可导致津停为瘀,而为痰瘀互结。再则癫痫抽搐之机,伤及脉络,瘀血逆生。更有素有瘀血停着者,乃至阻碍气机,影响脏腑功能,又可与痰浊互结,而成痼疾。

在临床实践中,肢体跌仆损伤、颅脑外伤、婴儿产伤是产生瘀痫的最为常见的病因,因于外伤者,大多有较为明确的病史可考,临床瘀象也较为明显。而外感热毒、内热久羁、痰浊内阻、气血失调、病久体虚等所致的热痫、痰痫、虚痫等也都可以产生和兼夹瘀血阻滞。

《素问·痹论》曰: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失疏,故不通。初病在气,清代叶天士所创“久病入络”之说及其通络治法,是对前人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法的重大发挥。叶氏认为“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素问·调经论》亦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痫病多反复发作,缠延难愈,病深日久,导致体内气血运受阻。所以在痫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重视气血流畅这个关键环节,无论其病因病机为痰、为火、为虚等,最终皆可导致气血功能失常,经脉瘀阻不能而为瘀痫。临床治疗应多遵《素问·至真要大论》之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祛瘀原则。

津血相关,痰瘀同生,互为因果,而致痰瘀互结,胶结难解。因痰生瘀者,痰浊阻滞脉道,妨碍血行,久病入络而成瘀;或痰随气行,痰凝则气阻气滞成瘀。因瘀生痰者,或因瘀阻脉络不通,影响津液的正常输布,聚而为痰;或离经之血瘀于脉外,气化失宣,以致津液停积为痰。

因瘀致痫之说详于明·鲁伯嗣所着《婴童百问·惊痫》,他认为“血滞心窍,邪风在心,积惊成痫”。后有王清任、张锡纯、张山雷等多加发挥。重视血瘀的致痫作用更是近20年来中医治痫的重要热点之一,从瘀论治的临床报道和实验研究明显增多。

瘀痫的临床表现

痫发则轻重不同,轻者仅表现为眩晕、口眼相引、面部肌肉抽动,或为一侧面肢体抽动,举动不稳,言语不利;重者昏仆倒地,全身抽搐,口中作声,颜面口唇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涩。休止期多有头痛,肢体麻木等症,身体可见瘀斑或色素沉着,经常头晕、头痛,或表现为发育迟钝,智力低下,面色不华,两眼发直。脉多沉涩,舌质暗或瘀点,舌苔或白或黄。

瘀痫的特点

1、有明显的颅脑外伤或产伤病史,或中风病后。

2、发作特点:抽搐的形式比较固定,或口眼相引,脸面肌肉偏向一侧抽动,或一侧肢体抽动,或全身抽搐。另可见麻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如剧烈头痛,腹痛或肢痛均为有瘀之象。

3、伴随症状:身体可见瘀斑或色素沉着,经常头晕、头痛。

治法:活血通窍,定风止痫。

临床上治疗瘀痫应用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对于西医所谓限局性癫痫者,中医辨证尤其要重视瘀阻的致病作用。局限必癫痫病的病机与原发性癫痫病的病因病机有很大区别。先天性因素是原发性癫痫的主要病因,而局限性癫痫以后天因素为主。据笔者临床观察,局限性癫痫往往有外伤的病史,不仅头部外伤,清阳之府被瘀血阻滞,久瘀不行,内风自生而生痫。而且对于肢端的受伤,一定也要仔细观察询问病史,不少的局限性癫痫的发作也表现在受伤一侧的肢体。中医学认为肢端受伤所造成的经络损伤是本病的病因。因为四肢的肢趾端是十二经脉的起止点,经络损伤,经气不畅,脑气与脏气不相顺接,元神失控引起癫痫。

古人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即表明瘀血生风之理。对于确因外伤致痫者,临床可用抵当汤破血行瘀,进行治疗。

瘀痫往往夹痰、夹热、夹气滞,故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同时伍用其它治法。津血相关,痰瘀同生,痰瘀往往互为因果,胶结难解。临证痰瘀互强为痫者甚为多见,活血通络的同时,多加用菖蒲、半夏、胆南星、竹茹等化痰之品以痰瘀同治。若瘀痫抽搐重,瘛从痉挛表现明显者多是风盛之征,必须熄风止痉。气能生血,血可养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在活血时同时需配行气药,以调畅气机而推陈出新,提高疗效。伴见气虚者,可益气固本。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癫痫  癫痫质讯  瘀痫病因病机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阴痫病因病机        下一篇:热痫病因病机

>> 返回癫痫资讯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