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五谷杂粮 --> 五谷杂粮养生 --> 润肠通便来试试杏汤

润肠通便来试试杏汤

杏仁入于肺、大肠二经,能滋润肺燥,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但杏仁分为两种,一种是甜杏仁,一种是苦杏仁;甜杏仁无毒,性味甘平。

便秘是一件痛苦的事,长期便秘不仅让人身体难受,还会诱发痔疮、肛裂,损害肝功能,加重心脑血管的负担,甚至会造成不并且妨碍和谐的性生活。便秘种类很多,但是很多人都是由于肠燥而引起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润肠通便。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想要大便却艰涩不畅的一种病症。通常表现为排便次数较以往明显减少,每2~3天或更长时间一次,在时间上没有什么规律,大便显得非常干硬。事实上,由于体质和肠胃不同,有的人一天排一次大便,有的人两天才排一次大便,有的人排泄大便的时间甚至更长。便秘者不仅仅是大便排泄不通,还往往伴随腹部胀大、食欲减退、情绪欠佳、头痛、呕吐、肚子疼、腰痛、下半身不舒服、发烧、生痔疮等,如果没有这些症状,就是两三天才排一次便也是正常的。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便秘呢?环境改变,睡眠不足,所吃旳食物太容易消化或纤维素较少时,而我们实际上要靠食物中的纤维素剌激肠壁蠕动,此外,运动不足的人,他们的肠部运动会比较迟钝,从而造成排泄不通;辛辣、烧烤、油炸等厚味食物吃得过多,致使肠胃积热,耗损津液,大便变得干燥,不能形成足够的压力去刺激神经感受细胞产生排便反射而引起便秘;另外饮用太多浓茶,以及妇女在妊娠时期,都有引起一时性便秘的可能,这种便秘不需要急着诊治,只要消除这些原因,注意平时的饮食和运动,可以马上恢复正常。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肠燥便秘,它属于虚症,由脾虚运化无权,肠道传送无力,血亏津少造成。主要表现为面色无华,心悸头晕,特别爱出汗等。多是由于身体衰弱,或是大病初愈,津液没有恢复,大肠液亏,没有足够的滑动力,导致大便不通。老年人由于身体亏虚,往往会患上肠燥便秘,产妇和病人也常常患上此症。

这样的便秘往往是长期性的,很多人在无法排泄的情况下,只有出一下策,通过服用泻药来解燃眉之急。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过度使用泻药和通便剂,会使肠粘膜麻痹,它们对于便秘只有短期的效果,治标不治本,究竟该怎么办呢?对于肠燥引起的便秘,需要通过食物来慢慢调理,可以多吃一些具有补益身体、润肠通便的籽仁,比如桃仁、芝麻、杏仁等等。用这些籽仁来煎汤熬粥,通过长期的食用,就可以渐渐缓解便秘的烦恼。其中有一个“杏汤”,可以作为润肠通便的理想选择。

杏仁入于肺、大肠二经,能滋润肺燥,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但杏仁分为两种,一种是甜杏仁,一种是苦杏仁;甜杏仁无毒,性味甘平。苦杏仁性味苦温,有毒,过量服用会导致中毒。进行长期保健,则当选用甜杏仁。火麻仁性味平甘,归脾、大肠经,具有润肠通便之效。《药品化义》说:“麻仁,能润肠,体润能去燥,专利大肠气结便秘。凡年老血液枯燥,产后气血不顺,病后元气未复,或禀弱不能运行者皆治。”

板栗味甘性温,入于脾、胃、肾经。《本草纲目》中指出:“栗治肾虚,腰腿无力,能通肾益气,厚肠胃也。”由此可见,板栗对于肠胃系统有补益作用。现代研究也表明,板栗的纤维素能强化肠道,保持排泄系统正常运作。芝麻在古代叫做胡麻,认为是从西域引进我国的,有黑白两种,因为黑色入肾,肾是先天之本,补益药用则以黑芝麻为佳。芝麻味甘性平,入肝、肾、肺、脾经,能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古代养生学家陶弘景对芝麻十分称赞,他说:八谷之中,惟此为良,仙家作饵之,断谷长生。

由上可见,我们这道汤有显着的润肠作用,故对于肠燥引起的便秘具有良好的疗效。本方常用于肠燥便秘的调治,又因为本方所用之物都有滋润补益之效,故老年人可以用作保健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体质差排便无力引起的便秘不宜食用,否则会引起腹泻。此外,便秘患者还要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最好能够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肠道的清洁通畅,不要拖延时间。还可以多饮当天烧开后自然令却的温开水,每天至少要喝十杯左右。定量多做一些运动,比如每天早晚慢跑、散步。

杏汤

来源:《养老奉亲书》

用料:杏仁10克,火麻仁10克,板粟15克,芝麻15克。

制法:将杏仁去皮尖(皮尖有毒),砸碎;将板粟炒熟去外壳;把芝麻炒香;把麻仁打碎;将以上食料放入砂锅加水煮汤,去渣饮汤。

用法:空腹,每天早晨起床服用一次。

功效:益气补虚,润肠通便。适用于气津两亏,肠燥涩滞而致的大便秘结。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润肠通便来试试杏汤  杏汤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胃寒胃痛,散寒止痛桂花粥        下一篇:滋阴补肾黑豆苏木饮

>> 返回五谷杂粮养生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20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