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肿瘤专题 --> 肿瘤治疗 --> 肺癌的相关治疗手段

肺癌的相关治疗手段

肺癌的治疗方法中,除Ⅲb及Ⅳ期外,应以手术治疗或争取手术治疗为主导,依据不同期别、病理组织类型,酌加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而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的指征,方案有待临床实践不断修正完善。

一、外科治疗

肺癌的治疗方法中,除Ⅲb及Ⅳ期外,应以手术治疗或争取手术治疗为主导,依据不同期别、病理组织类型,酌加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而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的指征,方案有待临床实践不断修正完善。

关于肺癌手术术后的生存期,国内有报道三年生存率为40%~60%;五年生存率为22.9%~44.3%,手术死亡率在3%以下。

二、放射治疗

小细胞肺癌的放射治疗

1、治疗原则

早期(Ⅰ、Ⅱ期)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有严重的内科并发症,高龄,拒绝手术的患者可采用根治性放射治疗。

局部晚期ⅢA(T3N1M0,T1—3N2M0)和ⅢB(TxN2M0,T4NXM0)为放、化疗的综合治疗。同期放化疗时当前治疗模式。根据患者情况亦可序贯放化疗。

肺癌术后放射治疗:适应证包括R1,R2术后的患者;术后N2的患者;T3(胸壁受侵);没有进行足够纵膈淋巴结探查,或外科医师认为需要放射治疗者;多个肺门淋巴结阳性的患者也可考虑。

2、放射治疗技术

 常规照射

放射治疗范围:治疗原发病灶及相应的转移淋巴结区,也即累及照射野。

放射剂量:分次剂量为DT1.8—2Gy,每周5次。总量DT60—70Gy。

放射野设计:常规放疗:根据肿瘤生长的位置及范围来确定放疗计划,部分患者一开始就可行二维计划,使总量达DT60Gy左右或更高。但是大多数患者一般可先给予前后对穿治疗,注意脊髓受量控制在40Gy以下,然后改斜野避开脊髓等中心治疗,加量DT20Gy,总量达DT60Gy左右。

三、化学治疗

近二十多年来,肿瘤化疗发展迅速,应用广泛,从目前国内外资料看,对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无论早期或晚期较肯定,甚至有根治的少数报告,对非小细胞肺癌也有一定疗效,但仅为姑息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业,化疗在肺癌中的作用已不再限于不能手术的晚期肺癌,而常作为全身治疗列入肺癌的综合治疗方法。

四、肺癌并发征的化学治疗

1、上腔静脉综合征的化疗:肺癌引起的上腔静脉综合征如能手术,应尽力争取手术,可行上腔静脉修补或置换。遗憾的是大部分病人已处于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如果病人出现急性上腔静脉阻塞,应当立即给予作用迅速而有效的抗癌药,可行大剂量冲击疗法。如环磷酰胺、氮芥、阿霉素。可以单用,也可以联合化疗,相继进行放疗。要注意的是急性期不能先放疗而后化疗,因放疗可引起组织水肿,上腔静脉阻塞加重,症状加剧甚至造成窒息。如果为慢性阻塞最好先用放疗,在急性期可适当配合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给予氢化考的松100~200mg静脉滴入,或强地松5~10mg口服,与此同时给予利尿药。大部分病人可以得到缓解,但中数生存期仅2~5个月。

2、肺癌脑转移的化疗:脑转移的最好治疗方法是进行局部放射治疗。但如果全身其他处确无转移,而颅内转移灶又为单个病灶,又可以开颅手术。并配合化疗及放疗。我院有一例肺癌术后病人发生脑转移,行脑转移灶手术切除,术后配合化疗、放疗,现已存活18年。对于脑转移的全身用药也要根据细胞类型而定,但要看药物是否能透过血脑屏障,如双氯乙基亚硝脲、环己亚硝脲等脂溶性药物能透过血脑屏障,对脑转移有治疗效果。用皮质激素可缓解脑浮肿症状,但连续使用可能影响病人的存活时间。如果转移是单侧的,可作颈内动脉插管(经颈浅动脉或甲状腺上动脉)滴注作用迅速的抗癌药物。

3、肺癌引起的胸腔积液的化疗:肺癌在诊断时有1%的患者合并有胸腔积液,己无外科手术指征。此时只有化疗药物可以收到暂时疗效。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肺癌的相关治疗手段  肺癌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无        下一篇:子宫肌瘤治疗

>> 返回肿瘤治疗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