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保健 --> 中医养生 --> 四季养生 --> 春季养生 --> 春季应防膝关节病

春季应防膝关节病

骨关节炎属于“痹证”“骨痹”范畴,为气血亏虚和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致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养的病证。本病以中老年人多发和常见,主要表现为膝关节和髋关节沉重、僵硬、疼痛,甚则畸形强直、拘挛屈曲。

进入春季,虽然温度一天天转暖,来医院看膝关节疼痛的患者却明显增多。这与春季气候多变,人们外出活动锻炼等因素有关,专家提醒人们春季应防膝关节病。

冷暖多变膝关节病易复发

中医学认为,作为一种以关节软骨的退行性病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骨关节疾病,骨关节炎属于“痹证”“骨痹”范畴,为气血亏虚和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致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养的病证。本病以中老年人多发和常见,主要表现为膝关节和髋关节沉重、僵硬、疼痛,甚则畸形强直、拘挛屈曲。

专家解释,春季气温与气压变化无常,往往超过老年人自身调节和适应的能力,造成局部体液循环紊乱,同时与本身膝关节疾病病理因素(如炎症反应因子、关节软骨坏死物质、增生的骨赘)的相互作用,就会促使关节囊及滑膜挛缩,进一步刺激关节周围组织,引起疼痛的复发甚至加重。

外出锻炼注意保护膝关节

春日早晨比较寒冷,晨起锻炼对老年人自然益处很大,但王宏志教授特别提醒说:在锻炼前,应先活动膝关节1~2 分钟进行热身,使关节得到松弛,以防意外损伤。如果是跑步,要注意节奏平稳,不宜脚步猛然落地,防止对膝关节软骨造成损伤。春季温差大,当中午天气变热时,一定不要急着减衣,以防局部血管收缩,影响膝关节的血液循环,引起关节囊挛缩,滑膜刺激,进而引发膝关节疼痛,病情复发。

专家建议,锻炼首先要考虑个人体力和耐力,循序渐进,每日坚持。适当增加关节的活动能力,延缓骨关节退变。

在家中,可选择以下方法进行锻炼:①侧卧外摆,即取侧卧位,下肢伸直外展,尽可能向上抬到最大限度,缓慢稳力复原,左右体位交替各20次;②仰卧举腿,即平躺后两腿伸直,两手自然放于体侧直腿向上抬起,起始时抬高15度左右,然后角度慢慢增大,稳力向上保持大腿肌肉收缩,髌骨挺直。抬到最高点后缓慢放下,再交换到另一侧肢体,左右腿交替进行各20次;③蹬车模拟练习,即取平卧位,屈髋屈膝,然后抬起小腿,模拟蹬自行车练习,每次5分钟,早上共2次。

药食同源有助于调理体质

从日常饮食上,可多吃些高钙食品,如鱼类、虾类、奶制品等,以确保骨代谢的正常需要。王宏志介绍,中医认为,膝关节病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因此可选择中草药与食材进行煲汤,加工成药膳食用,如枸杞子、杜仲当归山药玉竹龙眼肉、益智仁女贞子、墨旱莲、黄芪、桑葚等,药食同用有助于调理自身体质。

中药熏洗和艾灸简单效佳

中医药在治疗膝关节病上效果显著,一些办法操作简单,可自行在家中实施。

中药熏洗 可采用海桐皮汤加减方水煎外洗或熏蒸法。本方剂源自于清代太医院太医令吴谦所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诀》,此方适用于多种退行性骨关节病,有效针对骨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局部肿胀等症状,功效舒筋活络,行气止痛,祛风除湿。方剂组成:海桐皮、防风、秦艽、生甘草各20克,透骨草、威灵仙白芷各15克,艾叶红花川椒、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0克。以上诸药用纱布包裹扎紧制成药包,将药包放于大的搪瓷容器中,加水800毫升,待水沸腾后文火煎煮15分钟,煎煮完毕后取出药包,冷却后放置膝关节上热敷熏蒸10分钟,待药液冷却后可对下肢足脚实施热疗温泡。每剂可以煎煮两次,早晚各用一次,可用三到五剂,建议隔日使用一剂。

艾灸 买市面上常用的艾灸器、艾灸条,取膝关节周围穴位,如足三里、血海、阴陵泉、鹤顶、内外膝眼、膝阳关,每处施灸1分钟,热度以自身耐受为准,可维持膝关节血液循环,起到祛风散寒、温阳止痛之功效。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膝关节病  春季  冷暖多变  痹证  骨痹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预防春季过敏要注意七点        下一篇:

>> 返回春季养生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