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保健 --> 中医养生 --> 膳食养生 --> 饮水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饮水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水质对健康的影响,如周易“井”卦有“井泥不食,井冽、寒泉食”和“ 口收勿幕,有孚,元吉”的描述,《吕氏春秋》也指出:“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

(一)水质选择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水质对健康的影响,如周易“井”卦有“井泥不食,井冽、寒泉食”和“ 口收勿幕,有孚,元吉”的描述,《吕氏春秋》也指出:“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近处江湖来者次之,其城市近沟渠杂人者,成碱,用须煎滚,停一时,候碱澄乃用之,否则气味俱恶,不堪入药,食,茶,酒也。”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化学物质对水的污染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更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为了和国际先进标准接轨,卫生部于2001年6月颁布了《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自2001年9月1日起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是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85)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加强了对有机污染的监测,是一个既符合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其中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主要有如下三项基本要求。

①为防止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要求生活饮用水不含病原微生物。

②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要求水中的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③水的感官性状是人们对饮用水的直观感觉,是评价水质的重要依据。生活饮用水必须确保感官良好,为人民所乐于饮用。

(二)饮水量

水是良好的溶剂,能够溶解摄入体内的营养物质并进行分解,使之发生化学变化,易于被人体内各组织器宫的细胞所吸收。人的体温调节、血液循环、维持新陈代谢、保持体内体液的压力也都离不开水。水是人体各种营养素的制造厂,也是体内代谢废物的输送带。为了有效地维持体内的动态平衡,保持生命的基本需要,研究表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摄人的水量应该在2500 mL左右,儿童或老年人可酌情增减。

(三)饮水时间

拫据个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养成按时、定量喝水的生活规律,对养生保健、十分重要。一般来讲,每天最好掌握这样几个适宜喝水的关键时刻。晨起一杯保健水。清晨可以说是一天之中补充水分的最佳时机,每天起床先喝一杯约250 mL的白开水,因为淸晨饮水可以使肠胃马上苏醒过来,刺激蠕动、防止便秘,更重要的是,经过长时间的睡眠后,血液浓度增高。这个时候补充水分,能迅速降低血液浓度,促进循环,让人神清气爽,恢复清醒。餐前宜空腹饮水。早、中、晚三餐之前约一个小时,应该喝一定数量的水。饭前空腹喝水,水在胃内只停留2至3 min,便迅速进人小肠并被吸收进人血液,1h左右可补充到全身组织细胞,供应体内对水的需要,因此,饭前补充水分很重要。尤其是早餐前,因为睡了一夜,时间较长,人体损失水分较多,早上醒来,多饮些水是非常重要的。睡前一杯水。人体在睡眠的时候会自然发汗,在不知不觉中流失水分及盐分,而睡眠的8 h内,身体都无法补充水分,这就是为何起床会觉得口干的原因。睡前0.5h要预先补充水分、电解质,让身体在睡眠中仍维持平衡状态,同时降低尿液浓度,防止结石发生几率。

另外,夏天运动后会大量失水,但不能快速大量地饮水,而要“细水长流”。为弥补运动的失水,应该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给予补充,一般在运动前饮水300~500mL,在运动中每隔15 min饮150~250 mL,在运动后再补足所需的水分。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饮水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饮水养生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补中益气食山药        下一篇:家庭常用药膳案例

>> 返回膳食养生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