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保健 --> 职业保健 --> 中医支招:教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声音

中医支招:教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声音

声音是教师赖以教学的载体, 也是教师疾病出现最高的一个, 因此, 好好呵护自己的声音, 对老师来说至关重要。
喉炎未彻底治愈, 迁延日久而转成慢性。中医认为此属邪毒久留, 耗伤肺之气阴, 使声带失养的结果。

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患者平时嗓音接近正常, 稍为多言之后, 声音即变得粗糙、低沉。劳累、受凉而感冒之后, 则声音嘶哑延续数天才能恢复。喉部常有粘痰感觉, 频频作“吭喀”的清嗓动作; 或者有喉部异物梗阻感,吞不下去又吐不出来,却不妨碍饮食下咽。

中医治疗: (1) 肺气虚: 声音嘶哑、发声无力、口不渴、面色白、舌淡胖者,可以用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甘草, 合响声丸; (2) 肺阴虚: 声嘶、喉中干燥, 粘痰不易咳出, 舌红苔薄, 可用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白扁豆天花粉、甘草。也可用针炙治疗。西药可用抗生素口服, 或用洁霉素和地塞米松超声雾化吸入。

声休:急性发作时禁声, 平时适度发声。新鲜和湿润的空气对本病患者有益。早晨可以到树林、公园散步锻炼, 室内宜常洒些水, 以增加空气的湿度。

戒烟酒, 避免化学气体、粉尘的刺激。日常可用些胖大海、石斛之类保健中药泡茶饮服。

慢性肥厚性喉炎———慢性肥厚性喉炎是喉部粘膜细胞增生而致喉粘膜肥厚的疾病。

大多数由慢性单纯性喉炎发展而成。患了慢性喉炎,在单纯性喉炎阶段如能注意治疗和保健,尚能控制其发展或趋向康复,如果仍有损害嗓音的因素存在,则病情加重,可发展为本病,或为萎缩性喉炎、声带息肉等症。

中医认为本病由于邪毒滞留, 阻滞气机, 使津液不化而成痰湿, 痰凝声门而成肥厚肿胀之症。

症状同慢性单纯性喉炎相似, 但平时长期声音嘶哑, 在多言或感冒之后声哑更厉害些。检查声带, 可充血暗红, 也可以不充血, 两侧声带肥厚,如圆棒状,边缘有隆起, 发音时声门关闭不紧密。

中药可选用化痰润喉汤。西药可参考单纯性喉炎, 有时可用局部涂硝酸银之类腐蚀性药物的方法, 除去局部增生部分。

参考单纯性喉炎的方法。要注意去除导致声音嘶哑的原因, 在发音起声方面尤其要纠正不良的起声方法。

慢性萎缩性喉炎———慢性萎缩性喉炎的特点是喉粘膜明显的萎缩。初期粘膜萎缩不明显时, 又称干燥性喉炎。

多数由慢性单纯性喉炎转变而来, 也有喉部经放射线治疗后出现, 少数患者出现在梅毒等病之后。患者与体质有一定关系, 往往伴有萎缩性的鼻炎、咽炎、胃炎, 或有干燥综合症。

中医认为本病由于阴虚内热, 虚火上灼声门; 或由于肺脾气虚, 津液不能运化,声门失于濡养而致。

声音嘶哑, 咽喉发干、发粘、咽喉中粘痰不易清除, 常常干咳, 早晨起床后特别严重, 有时可以咳出痂皮, 或痰里夹有血丝、血块。咳出痂皮后, 声音暂时好转。检查喉部, 见喉粘膜干燥发亮、粗糙,常有痂皮附着, 呈黄绿色或带黑色。喉内可有少量绿色粘痰。如将痂皮咳除, 或见粘膜有渗血的新鲜创面, 但一般没有溃疡。声带变薄, 松驰。

应湿润喉部,用甘油6%、70%浓度之酒精6%、玫瑰水10滴, 加生理盐水配成药液作喉头喷雾。内服中药: (1) 阴虚内热:咽喉干燥较明显, 粘膜偏红, 舌质红, 用沙参麦冬汤或百合固金汤: 熟地、生地、浙贝母、百合、当归、炒白芍玄参、麦冬、枯梗、甘草; (2) 肺脾气虚: 粘膜不充血, 舌质淡胖或边有齿印, 用人参清肺散: 人参、陈皮、半夏、荆芥、桔梗、细辛杏仁通草、甘草、麻黄、生姜。

常用蒸汽吸入喉部, 以湿润喉粘膜,排出粘痰。经常保持环境空气有一定的湿度, 可以采用洒水、种植花草树木等方法。戒

|<< << < 1 2 3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嗓音疲劳  急性喉炎  慢性喉炎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关爱教师健康 关注教师四大脆弱部位        下一篇:职场白领要警惕紧张性头痛

>> 返回职业保健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