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性文化
我国有着悠久的的文化传统,其中性文化的渊源更是悠长。从性崇拜,婚姻制度,性观念,性风俗,房中术,性文艺,性医学,以及宗教中的某些内容等等的方面,反映出了它在人们生活中所留下的深刻痕迹!
性崇拜是原始人性爱的朦胧体现。性崇拜包括了生殖器官崇拜,生殖器官,性交崇拜等内容,它通过对性的歌颂,顶礼膜拜等行为表现出来。并借助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以及文物,建筑物等等留传于世,甚至连一些山川河流等自然物也被赋予性崇拜的神秘色彩。
原始社会的人们除了通过性交获得“欲仙欲死”的快乐来繁衍人口外,还深信性能使五谷丰登,所以不少地方有野合,妇女在田地分娩的风俗。
人类自有历史记载以来,男女之间的性关系最主要地体现为婚姻关系。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的性关系是群婚杂交,但是通过长时间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紊乱的性关系不利于后代的健康成长,从而逐步建立了婚姻制度。古人把婚姻看承是神圣的事情,正如《礼记》所说:“上以宗庙而下以续后世也。”其主要目的在于“广继嗣”。
人们性行为的主要功能不外乎三点:一是快乐,二是健康的需要,三是生育的功能。在婚姻关系中,不论古人如何片面地强调了性的生育功能,不管古人如何受性压迫和性禁锢的影响,男女之间性的快乐总是存在着,发展着。遗留下来的性文物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那些千姿百态的秘戏瓷说明了古人决不是象过去人们所认为的那么古板,保守,而是很懂得追求性生活的快乐,掌握了相当多的性爱的技巧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实行了严酷的性压制和性禁锢,而这些文物也说明了,任何压制,禁锢都改变不了人们的自然本性,民间的性爱生活任旧是十分丰富和生动活泼。
从本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古代性学资料和本世纪七十年代初在长沙马王堆发现的一些文物看来,在我国两千多年古画上就有许多关于男女怎样获得性快乐的论述以及性技巧的提示。例如《素女经》中的“九法”,《洞玄子》中的“三十法”以及所谓“九浅一深”等等,都是关于性爱技巧的探索;《天下至道谈》中的“七损八益”则是性健康的提示;其它还有对男女性器官的解剖说明,对“五音”,“八动”,“五征”,“无欲”等性反应的研究,等等。
性兴趣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但是中国古人在这方面除了有开放的,孜孜以求的一面外,还有比较含蓄,隐讳,藏而不露的特点,即对性问题讲究“含而不露”“盖而不彰”。这既和东方人的品情,禀赋有关,也和古人认为性是淫秽不洁之物的观念有关。《诗经》云:“中媾之言,不可道也,言之羞也。”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在性文物中,有不少外藏内露的东西,表面上是很普遍的人物或果品图形,但它的背面,底部或内部则是赤裸裸的性交,从这些东西既可看到古人对性生活的关注与兴趣,又可以看到古人的巧思和心理上的微妙感应。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性文化 性崇拜 礼记 性兴趣 素女经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守宫砂--古代女子贞操验证的传说 下一篇:中医性学著作之《素女经》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