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儿童易流感,4招预防保平安
	
 
进入11月份后,秋冬季北方地区昼夜温差大,儿童容易受凉,加之低气温是病毒繁殖的适宜条件,可造成病毒大量繁殖,如果孩子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受到病毒入侵,反复感冒以及罹患流感。目前儿科门诊中发热、鼻塞、流涕、咳嗽患儿明显增多,在今年新冠疫情的笼罩下,“谈热咳色变”,家长也避讳带孩子来医院就诊,那么,为了尽量避免在此时期生病,除了注射疫苗,我们还有哪些预防方法呢?
三分饥与寒
入秋后天气一天天变凉,为了避免孩子受凉感冒,不少家长会有“给孩子多穿点,免得感冒”的想法。中医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儿童活泼好动,活动量要比大人偏多,儿童穿衣应与父母穿得一样多,但是要比老年人穿的少,否则衣服穿着过厚,当中午气温升高,或者稍微活动就容易出汗,衣服潮湿不及时更换,反而容易受凉感冒。判断儿童衣服穿得是否合适有两个方法:一摸手二摸背,如果手是温的,说明衣服穿得合适;如果手心发热,后背有汗,说明孩子衣服穿得多了,需要及时减衣。此外,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出入室内应及时添减衣服,注意背暖、肚暖、足暖。
小儿脾常不足,过饱、过食肥甘厚味之品(如肉类、油炸食品等)会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引起积食,加上气候变化,内外相引,孩子就容易感冒。因此饮食上要保持营养平衡,粗细荤素搭配,牛奶、肉类、鱼类、新鲜应季果蔬要均衡,少吃或忌食生冷饮料、辛辣煎炸食品。
起居有常
正所谓“秋收冬藏”,秋冬季阳气趋向收敛,孩子的生理活动也应顺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做到早睡,可适度晚起,避免晨起天气较凉的时候进行户外活动,选择天气晴好、较温暖的时候户外活动,增强儿童体质,劳逸结合。
秋冬季节也是流感高发季节,尽量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外出佩戴口罩,房间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秋冬气候干燥,“燥亦伤肺”,适当多饮水,可选用加湿器,室内保持一定的湿度;儿童及家长应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中药茶饮
补气防感饮:黄芪10克,白术10克,防风6克,太子参6克,生姜2片,红枣3粒。适用于体质虚弱,活动后汗多,平时易感冒,食欲不振,肌肉松软,体倦乏力的小儿。
滋阴防感饮: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百合6克,枸杞子6克,乌梅6克。适用于形体偏瘦,口唇干燥,喜饮水,睡眠时盗汗,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少的小儿。
祛火防感饮:玄参10克,菊花3克,金银花3克,金莲花3克,焦山楂10克。适用于形体壮实,脾气急躁,好动少静,多食易饥,口中气臭,大便干结的小儿。
煎煮法:将上述药物放入陶瓷、不锈钢或者玻璃锅中,加水500毫升,以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3~5分钟左右,去渣取汁,温服代茶饮。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为绿色疗法,对体质虚弱、易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有健脾补肺的作用。常用推拿手法有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推上三关、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捏脊等,坚持每天推拿,配合中药茶饮,对儿童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孩子上火,熬太子参麦冬粥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