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痰饮者不能率以温药和之
《内经》有水饮、积饮、溢饮之名,《金匮要略》载有痰饮、溢饮、支溢、悬饮主治之方,提出了广义之痰饮病“当以温药和之”的总的治疗法则。《金匮要略》“当以温药和之”里有药与法的关系,也有发汗利水、攻补行消等治则,但均属温药,只适宜痰饮之属于寒者,不能统治所有痰饮病,即使是狭义之痰饮,不辨寒热虚实,率以温药和之也会使治疗失于偏颇。
痰饮之成因复杂,可因风寒暑湿燥火、惊恐、嗜酒等而生。脏腑则与心肝脾肺肾三焦功能失调,体内水谷津液化生失常,聚液为饮,灼津成痰有关。其中尤与生痰之脾,贮痰之肺,司开合之肾,决渎之三焦关系最为密切。像痰核瘰疠、中风癫痫、眩晕头痛、肿块结节及现代病症如肾炎、胸膜炎、肺心病、肝硬化腹水、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均属痰饮病范畴。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兼痰”之说,甚至还有人提出“无一病不关乎痰”。而百病有虚有实,有热有寒,皆以温药和之显然是不对的。
其实《伤寒论》治疗痰饮之法远不止“当以温药和之”。例如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论述了邪气因人体阳气偏盛而化热内传入胸,与体内痰水相结,形成结胸热实之证。故以大陷胸汤开结泻热逐水。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论述痰饮与热邪相结,则用小陷胸汤清热开结涤痰。
后世对痰饮病也不完全以温药和之。《温病条辨》“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之”,讲得是上焦湿热,热饮所引起的肺热咳喘之症。吴鞠通说:“盖饮属阴邪,非温不化,故饮病当温者,十有八九,然当清者,亦有一二。”
《金匮要略》:“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亦主之。”历代对本条的注解不甚明晰。吴鞠通说:“何以同一溢饮,而用寒用热,两不相伴哉?按大青龙汤有石膏、杏仁、生姜、大枣,而无干姜、细辛、五味、半夏、白芍。盖大青龙主脉洪数面赤喉哑之热饮,小青龙主脉弦紧不渴之寒饮也。”这些都已超越了以温药和之的法则。
张景岳说:“痰之为病必有所以致之者。如因风因火而生痰者,但治其风火,风火熄而痰自清也;因虚因实而生痰者,但治其虚实,虚实愈而痰自平也。”并录治痰饮之属热者方剂多首。李时珍说:“今人痰病火病十居其七。”强调据其寒热虚实辨治之。薛立斋曰:“凡痰火证……有因热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热者……各审其源而治之。”王节斋曰:“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张山雷说:“痰病在今又多肺胃炎热煎熬津而成浓浊者,亦不得依据《金匮》名义,谬投温药。”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只适宜阳气虚衰痰湿留伏之痰饮病,临床治疗应据痰饮之寒热虚实火邪之不同,以及病程长短和痰浊凝聚之部位立法用药。即使是痰饮之属于寒者,亦可转化为热饮热痰,对于痰饮之属热者要采取热者寒之,和之以凉药的治疗法则。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痛证病机解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