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通里攻下法的主要功效(上)

通里攻下法的主要功效(上)

发热一症,病机颇复杂。其中,各种原因导致燥热内结、阳明腑实,会发生但热不寒,伴烦渴、大便秘结等表现。

前面我们详细介绍了通里攻下法的历史演进和理论依据,广大读者对通里攻下治法有一定的了解。通里攻下法的功效主要有退热、止痛、止痉、苏神、平喘、止利、宁血、退黄、荡饮、逐水十个方面。

退 热

发热一症,病机颇复杂。其中,各种原因导致燥热内结、阳明腑实,会发生但热不寒,伴烦渴、大便秘结等表现。

凡出现此病情,均当予通降下夺,釜底抽薪,引而竭之。里实得下,烈焰消解,则脉静身凉,诸恙均消。至于湿热积滞搏结,胶固难解,则制剂宜轻,频频缓投,直至邪去热退,大便成形为止,切勿以无燥结便闭而不从通泄泻下立论。下面举例说明之。

若表邪传里,深入阳明,与肠中糟粕结为燥屎,复因腑热熏蒸,腾达于外,往往发生但热不寒之征,表现为蒸蒸发热,或日晡潮热,汗出濈濈然,谵语不休,口渴饮冷,心烦躁扰,腹满硬痛,抚按尤甚,大便秘结,小溲短黄,舌红苔黄而干,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等象。

禀阴素亏之人,腑实留积,里热熏灼,铄津夺液,尤易内劫真阴,常见身热不解,口渴欲饮,唇焦齿燥,汗出频频如流水,大便燥坚,秘结不下,小溲短黄乏畅,舌绛苔黑燥,脉沉实等。

也有腑实燥结,当下失下,贻误病机,热结于里,阴津受劫,正元不支,形成热结阳明、气阴欲竭险候,而发生肌肤灼热,口干咽燥,神倦少气,额汗涔涔,目睛乏和,视物不清,腹满疼痛,大便秘结,小溲短黄,或肢体震颤,或撮空理线,舌深绛苔焦黑,脉沉弱或沉细等候。

如果阳明实热,移及小肠,火腑燔灼,下迫膀胱,演变为阳明腑实,小肠热炽之变,往往引起壮热口渴,舌糜唇裂,心烦不寐,大便秘结,小溲赤涩,涓滴而下,溺时灼烫刺痛,舌苔黄燥或焦黑,脉沉细数等。

至于外受湿热,传人阳明,复与胃肠积滞交结郁蒸,肠腑受阻,传导失司,发生湿热积滞内结阳明之变,每每出现身热汗出,稽留不去,胸痞呕恶,脘腹满痛,触按尤甚,大便溏垢不爽,色如败酱,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也应以通里攻下法治之。

止 痛

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倘设阳明里结,胃肠积滞,壅遏不畅,则表现为气机痹塞,失其通降的临床特征,其表现不仅会发热,还会表现为腹痛。《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曾明确指出:“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此主要表现为腹痛暴作,绕脐而痛,持续加重,或阵发性剧痛,腹胀满不减,手不可近,触按满痛增剧,胸脘痞闷,呕恶厌食,大便闭结,矢气不行,身热口渴,烦躁不宁,濈然汗出,小便短黄,舌苔黄厚而燥,脉沉实等。凡此,凭脉辨证俱当抓住腑气不通的病理特点,力投通里攻下之法。大便通利,里积下行,自令痛随利减,腹部舒泰。具体情况如下。

若阳明邪热与痰水互结,气机受阻,痞塞滞窒,往往发生脘腹剧痛,心下硬满,肌肉紧张特甚,按之石硬,痛不可近,甚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口燥欲饮,或膈内拒痛,心中懊憹,但头汗出,潮热,便结,苔黄厚腻,脉象沉紧等候,是属热实结胸病证。正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所云:“结胸热实”,恒见“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诸象。

素有宿疾瘀积,一旦邪热内陷,深入于里,瘀热互结,病位偏着下焦,每出现下腹急痛,坚硬胀满,按之满痛俱甚,身热夜甚,口秽喷人,漱水不欲咽,神志异常,时慧时昧,或昏乱无知,狂躁不宁,小便自利,大便秘结,或垢粪黯黑,舌深绛或有瘀斑、瘀点,苔黄腻,脉沉实或沉涩等。如《温病条辨·下焦篇》所云:“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者,蓄血也”。此乃血热交相搏结,系有形实邪结聚于下焦,已成蓄血之变,显非一般清疏活血方药所能奏效。

若表现为腹痛阵作,初为绕脐而痛,随即转至右少腹部,按之加剧,腹皮微急,发热汗出,脘腹胀满,恶心呕逆,渴欲饮冷,大便滞结,舌苔黄腻,脉象弦紧或滑数等候,此乃糟粕积滞,内阻肠腑,传化不行,肠络郁遏,气结血壅,败血浊气结聚不散,蕴积酿热,气血腐化,所幸脓尚未成。

亦有禀体阳虚,罹患阳明腑实,本应轻剂缓攻,而屡施峻下荡涤,损及正阳,致里实未去,中寒内生,阳虚不运,终成寒实内结病理机转,主要表现为腹痛阵作,或牵及胁肋,呕恶欲吐,午前发凉,肢端欠温,大便不通,舌苔黏腻,脉象紧弦等。

止 痉

痉为筋脉病证。“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主润宗筋,虽曰生化之源,实系渊薮之乡,邪热鸱张,未有不归阳明者。若外邪入里,内结阳明,燥热燔灼,津液受劫,致筋脉乏濡,因之拘急挛缩而发痉。这种发痉的关键乃因浊盘阳明,热盛伤津,筋脉失养,因而风动痉张,每有唇撮、口噤、骱齿、拳握之征,皆属阳明经脉所循之部。换言之,此风由火出,痉缘燥生,风火相煽使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项背强急,四肢抽搐,唇撮骱齿,两手握固,甚则角弓反张,壮热不退,咽干齿燥,口渴引冷,胸满腹胀,便结不下,小溲短黄,舌红苔黄燥,脉象弦数等。《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篇指出的“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骱齿”即为本候。

此当药不让秒,急予峻下燥热,最为上策,冀热去津回,则风息痉定,项和背柔。设治风而不治火,治火而不逐秽,恐不会有良效。

苏 神

神昏为病,乃心神受扰而成。心藏神,主神明,神志活动为心所主,而胃脉通于心,故邪传于里,病及阳明,胃肠燥实内结之际,一旦腑浊不降,循经上扰,热陷心包,致清窍闭塞,神失所用,势必发生手厥阴心包与阳明胃肠俱病危候。诚如何秀山所说:“胃之支络,上络心脑,一有邪火壅闭,即堵塞其神明出入之窍。”症见神识昏糊,谵妄躁扰,惊惕不宁,呼吸窘迫,身热面赤,舌謇,语言不利,四末逆冷,胸脘灼热,腹满痛拒按,溲赤便结,舌绛苔焦黑,脉沉实等。此乃邪热深伏,热深厥深,病势岌岌可危。

杂病神昏,首推中风。若阳热素盛之人,恣啖膏粱厚味,酒肉内积,结滞阳明,郁而化热,引起腑浊上攻,激犯清空,气血逆乱,阻络蒙窍,遂致神明无主,猝然昏仆,而成中腑之变。主要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面色潮红,气粗口臭,两手握固,腹满胀痛,触按板硬,大便秘结不下,舌苔黄腻,脉弦滑数等。

治疗时均当从通里攻下法入手,主以苦寒通降,畅通腑气,冀燥实得下,腑浊得降,则气机和通,血运畅达,灵机复运,窍苏神清。

平 喘

肺与大肠相表里。当表邪不解,化热内传,邪热内陷,与肠中糟粕搏结于里,阳明燥实不得下泄,腑浊之气攻冲于上,恒致肺失清肃,气道不利,发生喘促咳逆,呼吸急迫,痰黄稠黏,咯吐不爽,或喉鸣痰涌,声如拉锯,鼻翼煽动,唇甲紫绀,烦热口渴,头昏目眩,胸脘胀闷窒塞,不能平卧,大便艰结,形如羊矢,小溲短黄,舌苔黄厚而燥,脉滑实等。

对此肠腑燥结,痰浊阻肺之变,务从峻下里实,通降腑结入手。一旦燥实下泄,痰热得清,则肺复宣肃,气顺喘平。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通里攻下法的主要功效  通里攻下法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我国中医药政策概述(下篇)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