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是一种世界语言
中医要走向世界,中医要与国际惯例接轨。那么,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中医究竟采用何种语言才能与西医学乃至现代自然科学对话、交流,究竟何种对话、交流方式才能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并得到国际惯例认可?从世界医学发展趋势来看,它当属于中西医结合。
远的不提,仅举几个眼前的例子即可说明。去年9月,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今年新年伊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获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今年3月,我国研制生产的地奥心血康胶囊,通过荷兰健康保护检查局的注册,获得在该国上市许可,实现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性药品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市场零的突破。这些成果可以说,无一不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足以证明在目前世界范围内,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语言与方式,正在中医与西医对话、交流中形成一种默契。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现代医学开始进入我国,从此时起我国的中医受到了西医学的冲击,“纯中医”的比例开始减少。经历了一个半多世纪后,如今在我国中、西双轨并行的医疗体系中,“纯中医”已几近消失。如目前中医院校毕业从事临床工作的人员中,少有不利用现代西医学的诊疗方法或是不开西药的。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东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在西方国家,“纯中医”几乎无法让人接受,在对话、交流中,若采取“纯中医”的语言,似乎等于对牛弹琴,结果将是一厢情愿。时下,西方国家学习、研究中医的,均为“西学中”,即是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国家医疗体系中所拥有的技术人员,除西医外只能是由“西学中”发展而来的中西医结合,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可能有“纯中医”。
中医受到西医学冲击并非坏事,中医学恰恰由此找到了出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听到精通中医的李鼎铭先生“中西医各有长处”的话后,高瞻远瞩地说:“中西医一定要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关于“中西医结合”的论述,也是有关世界医学发展大趋势的最早的科学论断。正由于此,我国在解放后开展了创建具有中国特色新医学的开拓性工作即中西医结合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应该说,中西医结合不仅为我国所首创,也应该成为我国医学的一大优势。中西医结合这条被实践证明了的人类幸福之路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没有理由不继续走下去。
就目前我国中医研究而言,不外乎两种,一是“中医研究者”,二是“研究中医者”。若说前者与发掘、继承有关,后者则是与发扬、提高相联。当然,继承是进行中医学研究的前提,否则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仅此还不够,必须加以提高,才能有所发展。中医学的发展唯有不断创新,应汲取现代自然科学的长处,藉以充实、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医同道要向国外“西学中”那样,认真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积极进取走创新之路。否则,在西医学的冲击下,中医学将有可能成为“古典文化”,失去其作为医学的实用价值,甚至出现生存危机,由“废医存药”导致“医药俱亡”的危险不是不存在。
21世纪,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更加迅猛,各学科除分化愈来愈细向纵深发展之外,其间的横向交叉、渗透会愈来愈广、愈来愈频繁,作为代表世界医学发展方向而又属于交叉多学科的中西医结合,将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快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研究与建设,引导中医药全面走向世界。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中医常识 医案心得 中西医结合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大力提倡“读经典,勤临床”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14日快讯
- 切实贯彻好中西医并重方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