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中医肿瘤新诊法

中医肿瘤新诊法

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癌症治愈率和存活率的关键。及时发现耳、舌、面、甲等局部信息,可为肿瘤的早期治疗和诊断提供客观依据。“三印、四触、两条线”的新诊法,对于预防、早治、提高肿瘤的治愈率及存活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临床诊断是临床治疗的基础,诊断正确才能正确地定治则、立处方。特别是对于癌症的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存活率的关键。西医有X线、内窥镜、B超、CT等现代化诊疗设备和技术,但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仍有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发挥其诊断疾病的优势,及时发现耳、舌、面、甲等局部信息,可为肿瘤的早期治疗和诊断提供客观依据。笔者致力于中医肿瘤的临床治疗和研究四十余年,结合“四诊”,归纳出“三印、四触、两条线”的新诊法,这对于预防、早治、提高肿瘤的治愈率及存活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印诊法

三印诊法属于望诊的范围,包括指(趾)甲印、舌齿印、腮齿印,用以辨体之寒热。肿瘤患者,特别是那些晚期患者,寒热交错、虚实相兼的复杂症候,常使医生束手无策,攻毒则正气不支,扶正则不能控制邪毒蔓延。如何处理好攻毒与扶正之间的关系,是笔者四十余年来一直想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应先准确地诊断机体的寒热虚实。中医讲究切脉,病人脏腑气血的异常变化在脉象上反映出来;笔者在切脉的同时还观察了成千上万只病人的手,观察其指甲的形状、质地、甲根部位的半月痕迹大小的不同,经过反复对比验证,发现这种痕迹(甲印)与体质、疾病关系十分密切,因此用它来确定症型和判定体质的寒热虚实,假象较少。

甲印和舌边的齿印(简称舌印)、口腔黏膜上臼齿部位的齿印(简称腮印)统称三印,用于对疾病的诊断,是对中医四诊内容的补充。

甲印望诊 爪甲是人体的一部分,《灵枢·卫气失常》云:“皮之部,输于四末。”甲分为甲缘、甲体、甲根三部分。甲体透明,将指内组织的颜色透露于外,因此中医认为爪下之血色,亦与面色同。爪为筋之余,肝胆之外候,秉承肺气,萦贯血脉,与内部脏腑有密切关系;又由于爪位于人体四肢的末端,气血灌注的尽头,所以爪甲的变化可以准确而及时地反映出人体气血盈亏的变化。正常情况下,爪甲应红润含蓄,坚韧而有光泽,一旦有病,色泽、形态都会出现异常。中医外科把指甲红润作为五善之一,古人又有以甲之色泽辨何病何症者,如《杂病广要》引《幼幼新书》所述东方先生察甲的方法:“夫劳疾诸症……未须察脉,但看手指甲,美恶分明,是何劳候。病热甚,宜看脚甲色,与手一同也。其甲青紫者,传尸之症;红白者,正色之候;黄白者,酒色之候;红紫者,气劳之候。细详必知其病之所在。”这说明古人早就注意到了爪甲与疾病的关系。甲印是指甲根部白色半月状弧,亦称半月痕,是甲板的新生部分。对于甲印的变化古医书记载较少,笔者对甲印的注意是在与大量病人的接触中产生的。起初在切脉的时候并不注意病人的甲印,慢慢发现各种病人甲印的形状、大小、有无甲印的手指数都是不相同的,于是就和他们的体质、症候的寒热加以联系,发现那些素来体质弱的人不但甲印小,而且有甲印的手指也少,有的甚至十个手指均无甲印,这样就使笔者在诊病时加上了望甲印的诊法。此法简便、直观,熟练掌握之后能缩短病人就诊时间,并能提高辨证的准确率。甲印望诊包括手甲和足甲,但足甲望诊的鲜明度比手甲差,因此常察手以代足。

甲印可分为以下类型:

1.正常甲印:亦即健康甲印,两手除小指外各有四个手指都有甲印。甲印大小从甲根至甲缘应在2毫米左右,大拇指可为2~3毫米,其余依次减少到2毫米左右。甲印边缘整齐、清晰,中部突出饱满。此种甲印多见于健康无恙者,说明气血充和,脏腑阴阳相对平衡,人体正气旺盛。

2.异常甲印:亦即不健康甲印,与正常甲印相比较,甲印或增大或缩小,有甲印的手指数或增多或减少,十个指头全有或全无甲印,都称为异常甲印,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寒型 甲印偏小或有甲印的指甲数减少,均属偏寒型甲印。按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偏寒(甲印变小在1~2毫米之间,或个别手指甲印消失)、寒(仅两拇指有甲印,其余8指均无甲印)、大寒(十指均无甲印)三类。

寒型甲印是体内阳气虚衰、阴气偏盛的表现,说明素体虚弱,在疾病的情况下,表现为阳气虚衰,难以与邪气相争,此为虚证。

(2)热型 甲印变大或有甲印的手指数增多,均属热型甲印。按程度不同,可分为偏热型(8个手指的甲印大小仍正常,而见1个或2个小指有甲印)、热型(9个手指以上有较大甲印,均在2毫米以上,或除2小指甲印较小外,余8指甲印均大于正常)、大热型(10指都有特大甲印,超过甲体1/2)三大类。

热型甲印是体内阳气旺盛,脏腑功能强壮的表现。正常人甲印越大,说明身体素质越好,但在疾病的情况下,则表示阳气偏盛,阴液相对不足,此为实症;日久阳盛而致阴虚,症属虚实夹杂。与寒型甲印比较,治疗容易见效。

(3)寒热交错型 此型介于寒热之间,又叫溶合甲印,是由热型大甲印发展而来。体质好或阳气偏盛之人饮食起居常不谨慎,容易贪凉饮冷,遂使热型甲印转向寒热交错型。此型甲印表现为边界模糊不清,颜色逐渐接近甲体的颜色。

寒热交错型甲印有三个变化阶段:

溶合初期:甲印边缘开始变化,但不明显。若将体内寒热之和定为100,则热可占80以上,寒仅占20或不足20。此种甲印主病意义仍属实热,治以清热解毒为主。

溶合中期:甲印的赤白边界已经模糊,原来的实线渐渐变成虚线。此时热约占60,寒约占40。证属寒热交错,临床表现既有阳盛阴液不足的一面,又有脾阳受遏,阴湿内停的一面。

溶合后期:此属体质由热变寒、由强变弱的质变时期,甲印边界上虚的范围不断扩大,直至赤白境界完全消失(甲印消失)。此时热约占20,寒约占80。若体内阳气继续消耗,则变为大寒甲印。证属虚寒,心肾阳气之虚,以辛热药回阳、益气治之。

平时观察到,多数人的甲印是右手略大于左手,男性大甲印多于女性。此外,不论正常人还是病人,两手拇指大多有甲印,两手小指大多无甲印,这也是望甲时需要了解的。

证属寒热交错者,应分辨寒与热的多少,除看甲印变化外,还可用药物来试查寒热,以知其是热多寒少还是寒多热少,还是寒多热少兼湿重?这是医家之常识,无须赘言。

笔者通过对大量肿瘤病人(主要是恶性肿瘤病人)临床调查结果表明,寒型甲印者占绝大多数,说明恶性肿瘤病人中体质虚寒的占绝大多数。当然,体质虚寒的人不一定都得癌症,体质强壮的人也不一定永远不得病,一要看邪气的性质,二要看体内产生对抗这种邪气力量的大小。对于恶性肿瘤来说,取决于癌毒和抗癌力量的对比,即使虚寒体质的人得肿瘤的机会远大于其他类型体质的人,但若通过用药和自身锻炼,改善体质,就可以减少恶性肿瘤发病的机会,即使发病,也可减轻症状,这对于未病先防、有病早治都是很有意义的。

齿印望诊 齿印望诊比较简单,包括舌齿印和腮齿印两种。

舌齿印(简称舌印),即舌边缘牙齿的压痕,是体内寒凝湿聚、水湿痰饮的标志,重者舌体胖大可塞满口腔,活动不灵,甚则影响语言和呼吸。舌齿印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舌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压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脾阳虚、气虚导致寒凝湿聚、水湿痰饮,故有“诸湿痰饮皆生于脾”之说。而痰和湿对于机体疾病的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又有“百病皆生于痰”的说法。

腮齿印(简称腮印)是口腔内两侧腮部黏膜受齿缘压迫的印痕(或颊黏膜被牙齿反复咬破成为突起),多由胃府寒痰湿停滞,上阻于口所致,印浅者,寒湿痰瘀轻,印深者,寒湿痰瘀重。寒郁愈久,齿印愈深,颜色愈重(呈紫黑色),甚至咬成血泡。

三印之中,以腮齿印变化最明显,中阳虚寒得辛热可很快消失,饮食不慎、寒凉过度又可出现。甲印的变化最不明显,治疗有效,体质变强,但甲印未见变化的情况很多。

临床上望三印需同时进行,三印结合对寒热症候的辨认更为准确而便捷。笔者把三印诊病的结果与四诊诊病的结果进行了无数次的对照和反复修正,终于摸索总结出这执简驭繁的新诊法。有了三印,临床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症之寒热虚实,不用担心真假混淆不分,也免去了舍脉从症和舍症从脉之类的麻烦。笔者从专攻肿瘤以来,门诊患者应接不暇,自有了三印四触诊法,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也提高了辨证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率。

四触诊法

四触系触摸两耳软骨有无增生物(包括有无增厚和结节出现,而正常人耳郭平整无结节或增厚)、胃脘部(相当于中脘穴部位)、脐左旁(脐左距脐2寸左右处)、足弓(双足弓是否有压痛点)。四触诊法在以化瘀驱毒攻下为原则的肿瘤治疗中,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

触耳 《灵枢·口问篇》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说明耳与脏腑经络有密切联系。现代针灸实践发现,在耳部有与全身各部分相对应的穴位系统,也就是说耳部就是整个人体的投影,所以身体某个部位有病,除身体相应部位有变化外,耳穴上也可以出现反应物,甚至耳软骨变形。

耳上反应物主要指耳软骨上某一部位增厚,但边缘较清楚,质硬而固定,有的捏之疼痛,大如小蚕豆粒,小如绿豆或小米粒,一个或数个,一侧或两侧耳郭出现。反应物部位多在耳甲腔的肝、脾等区。

耳软骨反应物的出现与肝气郁滞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是肝郁深久,脏腑经络中气血运行障碍发展到壅阻蓄积不去的程度时的表现。临床凡见到耳软骨上出现反应物的患者,都有明显的唇爪青紫、舌质紫暗、瘀斑、舌下静脉怒张的表现。肿瘤病人气血郁滞比其他疾病患者严重,所以耳软骨反应物的出现率高,随着结节的硬度和大小的不同,机体患病的程度也有不同,具体为硬度越大,疾病也就越严重,而肝癌的恶性程度高,患者的存活期短,说明肝癌患者体内阴阳严重失调,癌毒蓄积更为严重。耳软骨结节消失十分缓慢,但治疗后随着病情的好转和痊愈,耳软骨结节变软变小是能见到的。

触胃脘与脐 触胃脘与脐是中医腹诊的内容,即触按上腹部相当于中脘穴处和脐左侧2寸左右处,检查有无板滞感、有无压痛拒按的情况。《难经·十六难》云:“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徐大椿对这条文字的注释是:“脐左,肝之位也。动气,真气不能藏而发见于外也。牢者,气结不坚。痛者,气郁而滞也。”正常人腹软而平坦,无压痛。如出现胃脘板滞压痛,应考虑停饮或食积;脐左“牢”“痛”则是肝气郁结、癥瘕积聚停留的反映。

中医学认为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五脏之中,肝主升主动,对于气的升降出入有平衡协调作用,因此七情致病首先使肝主疏泄的功能失常,才导致了其他脏腑功能的失常。气机不通,最容易导致血行障碍,形成血瘀,产生癥积、肿块。因此用触摸法诊断:脐左触之坚硬而有压痛,是肝郁气滞的明显标志,胃脘触痛是肝木横土,胃气不降,停食停积的标志,则胃脐压痛就是行气破瘀攻下的依据,这是必须明确的。临床调查肿瘤患者,两触阳性者占80‰左右,进一步证明肿瘤的形成与肝郁、胃肠结滞有密切关系。

触足弓 由于足部是远离心脏部位,血压较低,血流缓慢,加之位置最低,地吸引力也有影响,使进入循环的有害物质很容易在足部沉积,造成沉积部位皮肤组织出现异常,皮肤赘生物,皮下颗粒,皮下硬结,这些都称为病理反应产物。阳性反应物对局部神经末梢的刺激会使局部皮肤产生疼痛或对触压敏感。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通过对大量病人的临床观察,发现大多数肿瘤患者在足弓的相应部位出现明显的压痛反应,称之为足弓压痛阳性。按由趾指到足跟的方向,把足弓分为相等的三分,其所对应的病变部位分别是上焦、中焦、下焦。按其疼痛过程由轻到重记录,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信息。

两条线诊法

两条线是指口腔内两侧的腮线,可能为上下牙齿挤压所致,可出现在左右两侧或一侧,为青紫色或白色。它的出现常提示肝癌或消化道肿瘤的发生。此法十分简单易了,故毋庸赘述。

三印、四触、两条线,是人体脏腑病变全息的缩影,有诸内必形诸外,脏腑有病必然在体表的某一特定分布区域内出现异常反应。抓住这一信息,就可准确定位定性指导治疗。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中医肿瘤新诊法  医案心得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邹润安论薯蓣丸        下一篇:H型高血压的中医治疗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