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功腰汤

功腰汤

何复东,男,汉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诊疗工作50余载。被评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何复东,男,汉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诊疗工作50余载。被评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3年初,他带领的工作室确定为“自治州首批高层次人才工作室”,同年又被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系昌吉州首个获此殊荣的名老中医。擅长治疗各科疑难杂证,对心脑系病、肺病、脾胃病、经络肢体病等的研究尤为突出,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学术思想。

组成:熟地黄60克,山药30克,山萸肉3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丹皮15克,土元10克,丹参30克,桑寄生15克,续断15克,焦杜仲15克,仙灵脾15克,川牛膝10克,当归15克,三七10克 。

功能:补肾活血,强筋壮骨。

主治:腰痛以酸困、疼痛为主,喜按喜揉,腿膝无力,遇劳则甚,卧则减轻,反复发作,舌淡,脉沉细或沉涩者。现代医学中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退行性病变属肾虚血瘀证者均可应用。另临证还可加减应用于男性前列腺增生(癃闭),女性老年性尿道炎(劳淋)属肾虚为主者,每获良效。

用法:上药加水600毫升,煎取200毫升,再加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共取400毫升,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日服1剂,7天为1疗程。

方解:腰部劳损泛指腰部筋膜、肌腱、韧带与肌肉等软组织慢性劳损,包括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退行性病变等以腰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腰为肾之外府,久坐、久立、妊娠等均可致络脉瘀阻,不通则痛;十痛九虚而又以肾虚为主。前列腺肥大是退行性病变,肾气渐衰,气滞血瘀,络脉痹阻;女性老年性尿道炎是由于性激素减少的非细菌性尿道炎,稍劳即作,其病机为肾精不足、肾气虚衰、气虚血瘀、络脉痹阻。综观三病均有一个共同的病机:肾虚血瘀。无论男女,这是一个自然规律,肾气衰惫,推动温煦功能减弱,经脉之气循行缓慢,加之老年病多久病,病久则入络,入络则血瘀。综而观之,“肾虚血瘀”是老年病病机一大特点。《医林改错》有云:“人行坐转动,全仗元气,若元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元气即肾气。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脉,血脉无气推动则血瘀,由此可见,肾虚血瘀是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其中肾虚为本,血瘀为标,本虚标实。

《丹溪心法·腰痛》:“凡诸痛皆属火,寒凉药不可峻用,必用温散之药;诸痛不可用参,补气则疼愈甚。”功腰汤在六味地黄汤基础上加土元、杜仲、续断、丹参、仙灵脾、牛膝、当归、三七等组方而成。六味地黄汤是平补肾阴的经典方,加入仙灵脾温肾壮阳、强壮筋骨;杜仲、桑寄生、续断补肝肾、强筋骨;丹参、三七、土元活血化瘀、通络定痛;当归活血行血;牛膝活血通经,补益肝肾,利尿通淋,兼有引药下行之效。综合全方具有补肾活血,强壮筋骨之功。功腰汤针对“肾虚血瘀”这一病机特点加减,临床应用颇为得心应手。

加减应用:腰痛偏于寒湿加用肾着汤;偏于风寒加独活10克,细辛6克,防风12克;若畏寒肢冷,小便频数冷清阳虚甚者可加肉桂6克,附片9克,鹿茸3克,海马5克;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口干,舌红,脉细数,加黄柏12克,知母12克。应用于癃闭加王不留行30克,穿山甲10 克,路路通15 克,刘寄奴30克;应用于劳淋可加葛根30克,补骨脂15克,骨碎补15克。

注意事项:腰痛属实证者不宜应用。

病案举例:患者安某,男,58岁。患者以腰痛反复发作多年而就诊,西医临床确诊“腰部劳损”,腰部钝痛,久坐久立后加重,伴腰部困重,舌苔淡,脉沉弱。辨证属肾虚血瘀,治以补肾壮阳,活血化瘀。予功腰汤原方连服十剂,患者腰痛症状减轻,守方治疗一月基本痊愈。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功腰汤  何复东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谈临床妙用少火生气法        下一篇:益气聪明汤解耳鸣之殇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