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中药外用,让中医变得简单好用

中药外用,让中医变得简单好用

中医外用方法被大众接受认可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只有结合客观情况,将优质实用的中医产品推广出去,真正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才能真正为大众所接受。

中医是一门伟大的学科,博大精深,内容深邃,几千年来,历经朝代更迭,中医一直以其深厚的民间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延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近年来,中医复兴形势喜人,不仅体现在国家层面的大力推进,还表现在人们真正认识到中医对治病养生的实质性作用。如何让中医变成一门服务于人类健康的流行科学,是当下所有中医从业者面临的共同考验。和所有事物的兴起一样,容易操作、简单有效是事物迅速风靡的关键因素。中医是一个内容非常庞大的体系,而很多人对中医的印象就是花白胡子的老中医、针灸和小时候喝过的难以下咽的药汤,尤其是过去很多江湖郎中贩药行骗,更加抹黑了中医。

在中医里,中药外用非常符合简便验廉的要求,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夏季蚊虫叮咬,家里常备中药软膏;驱蚊灭虫,用中药蚊香更健康;洗完澡喷点含中药成分的花露水,清香怡人;小孩子穿上缝制有灶心土的肚兜,调养脾胃不容易生病;腰腿疼痛,用中药膏药贴敷特定的穴位,治疗简单,效果明显;寒冷的冬天,用特制的中药粉泡脚,驱寒除湿;用毛巾包熟鸡蛋擦拭额头,可以快速缓解高烧……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细节,背后都能找到中药外用的烙印。

健康观念改变是中药风靡的一大助力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随着医疗知识的普及,人们对治病养生越来越趋于理性。在信息匮乏的年代,人们很容易被“健康谣言”误导,而当下,发达的信息传播渠道,让每个人都能获取正确的健康观念。从普遍认识到抗生素泛滥的严重副作用,从“大量吃药手术开刀”到“治病首选保守治疗”,从“只要吃得饱”到“更要吃得好”,可以看出人们在对待治病和养生方面,不再是人云亦云,而是更加注重健康、绿色。

从2016年开始,全国很多地方要求新建小区必须配套中医诊所。在小儿推拿门诊里,可以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宝宝前来推拿,通过捏脊、中药敷贴等方式,强健宝宝身体,让宝宝少生病,少吃药,少输液。同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通过膏贴、艾灸、针灸、推拿、喝中药茶饮的方式来提高身体素质,解决健康问题。如果家里有老人,各类的按摩仪、拔罐器几乎是家庭必备物品。

随着中医养生知识的普及,人们开始知道为何要吃早餐,为何要早睡早起,为何不能吃太多的辛辣油腻,为何一年四季有不同的保健方式。通过刺激哪些穴位能解决相应的问题。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湿气伤脾,秋燥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这些中医常识,让人们知道日常生活,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种疾病如果能通过更为舒服的方式,更加健康的方式解决,那这种方法的使用者肯定是最多的。能通过不用药或者少用药,能通过对人体表面的刺激达到祛病养生的目的,不难理解为什么中药外用在日常生活中有如此高的普及率,原因很简单,就是简单有效,绿色安全。通过一个例子,可以非常明晰的说明这个问题。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妇科疾病: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在西医体系里,这属于三种不同的疾病,在治疗上,除了服用激素类药物,一般都会建议手术切除,但手术过程不仅痛苦,而且复发率极高,同时很多并发症并没有随着肿瘤、增生组织的切除而随之消失。但是在中医看来,这三种疾病其实是一类疾病,发病的原因可以概括为饮食不节、情志不抒、脏腑失调、气滞血瘀痰凝,在治疗调理的时候,需要辨证施治,调理涉及的脏腑范围广阔,用药的重点因人而异,在不危及生命的情况下,中医更喜欢用外用的膏贴、针灸、艾灸,配合内服汤剂进行综合调理,同时会对患者的饮食作息和情绪状态做严格的要求。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患者为了治病,不仅需要忍受手术的痛苦,而且还需要长期服药从而导致肝肾肠胃负担的加重。因此,在中医复兴的道路上,把中药外用作为一个切入点非常具备可行性。

中药外用可作为慢性病首选调理方法

《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中医治病的顺序是一砭二针三灸四汤药,就是根据病气在人体的深入程度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砭、针、灸、汤药四种方式解决病痛也是由浅入深的,病在体表可以采取砭法(砭法主要包括刮痧和拔罐);病如果在肌肉,可以采取针法,通过针灸帮助病人解决病痛;病气如果再深入到骨头,就必须采取艾灸或者药灸的方法了;病气如果进入脏腑和骨髓就需要采取汤药进行调理了。

中药外用领域里,通过中药膏药作用于人体特定穴位和经络的治疗方法,在调理很多慢性疾病方面效果很好,这也是对以上理论的科学验证。

膏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载药量大、作用时间长、作用直接、使用方便等优点,让膏药成为中药外用的代名词。外治疗法之所以奏效,离不开对经络和穴位的研究和应用。经络是沟通人体表里的特殊存在,每条经络司职一个脏腑,联通表里,通过经络穴位给药,有效成分达到调理脏腑,消除疾病,对于很多慢性疾病的治疗非常实用。所以内治外治同理,所异者法耳。

用中药膏药贴敷穴位、经络,这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较广。比如年龄较大的腰椎病患者在命门穴、委中穴、环跳穴贴敷膏药,可以避免长期服用口服药给肠胃肝肾带来的损伤;婴幼儿便秘、腹泻,可以通过贴敷健脾类膏药调养脾胃治疗;甲状腺结节(瘿瘤)、多囊卵巢、胃病、哮喘等慢性疾病,通过外用膏药治疗,都能达到满意效果。

推行膏穴疗法让中药外用进入寻常生活

膏药贴敷疗法,目前在国内的研究和实践非常广,甚至一些西药也开始尝试外用剂型,称之为TTS(透皮给药系统)。目前中药贴剂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比如健脾贴、退烧贴、外伤贴、疼痛贴、降压贴、耳穴贴、肚脐贴、安神贴等等。还有以单味中药开发出来的个性化药贴。

纵观全国,针对中药外用医疗市场,在系统性、完整性、纯粹性方面,位于河南郑州市的一代宗师中医馆在该领域取得较为喜人的成果,这是一家以外用中药作为核心医疗技术的医疗机构,在中药外用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将中医外用、膏药贴敷进行了临床整理,并对全国优秀的膏方成品进行梳理,一比一完整复原传统工艺,重现经典膏剂的卓越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膏穴疗法”为核心治疗理念的新型中医疗法。

中医方剂浩如烟海,有很多经典方剂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代宗师中医馆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膏药方剂的作用并非止于文献记录的功能范围,并结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和生活特点,化繁为简,研发出一系列方便实用的健康产品。

在临床实践中,一代宗师发现,用于小儿脾胃调理的小儿健脾贴,不仅对小儿腹泻、便秘效果奇佳,如果贴在足三里穴、涌泉穴,还可以改善失眠;贴在天突穴、肺俞穴可以治疗咳嗽;贴在中脘穴,可以起到酒后养肝护肝的作用。这些发现,改变了人们对中医的西医式认知。以至于很多家长给宝宝实用健脾贴时,还不忘给丈夫推荐,应酬后解酒;家里人咳嗽时不再着急去吃药打针,而是先贴一贴健脾贴,非常方便、安全。

膏穴疗法的可应用前景,还体现在治疗方式的简化上。拿甲状腺结节来说,在中医上,这个病首先要辨证,中医对甲状腺结节的研究非常早,理论和方剂均有临床记录。一代宗师中医馆在治疗这方面的疾病时,采用的是外用散结膏,配合饮食、情绪调理方法。不会让患者为了一个小结节,而承受失去部分乃至全部甲状腺的风险。

中药外用在调理都市白领的亚健康方向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白领人群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久坐,是颈腰椎病、失眠、脾虚、肠胃病、妇科疾病等诸多慢性病的潜在患者群,存在上火、痰湿、气滞、血瘀等情况,面对这些情况,很多人其实并不会很正式地去医院接受系统治疗,一方面没有时间,一方面不认为这是病。因此,很多人喜欢使用一些替代性健康产品,比如很多女生爱喝的中药花茶,薏米粉,男士爱喝的枸杞茶等。因此,方便、有效是中医普及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商业化时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契合当下大众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而中药外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概括来说,中药外用有三个优势:1.不需要或者只需要少量服药即可解决病痛,最大程度降低药物副作用,尤其是对一些中老年和幼儿患者。2.方便使用,不需要患者本人再进行复杂的操作;3.安全有效。对于一些复杂的慢性疾病,中药外用无需开刀,不用大量服药,避免了二次损害,可以说是首选治疗方式。

一代宗师中医馆研制的肚脐贴、安神足贴、中药精油、熏香、药浴包、代茶饮、中药坐垫、蒸汽眼罩,非常符合目前人们对治病养生的认知需求。很多人也通过这些健康产品开始了解中医,使用中医,爱上中医。

中医外用方法被大众接受认可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只有结合客观情况,将优质实用的中医产品推广出去,真正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才能真正为大众所接受。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中医外用  中医产品  膏穴疗法  健康观念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赵绍琴治疗慢性肾病经验        下一篇: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