蚬壳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Xiǎn Ké
【来源】为蚬科动物河蚬或其近缘动物的贝壳。全年可捕。捕得后,入沸水中,壳即张开,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原形态】
河蚬,又名:扁螺(《隋书》)。
贝壳2片,略呈三角形,大小不一,大者长约6厘米。左右两壳相等,壳顶膨起,位于背缘中部。壳外被有壳皮,暗褐色,稍带黄色。壳表面生长纹轮状。壳顶色黑,但多脱去表皮而露出石灰质。壳内面紫白色。铰合部有主齿3枚,在中央者最大;侧齿前后各1枚,颇长。外韧带坚强,外套膜厚,外套痕稍弯曲。足大,呈舌状。
本动物的肉(蚬肉)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生活于河川、湖沼中,多栖于泥质的水底。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化学成份】一般贝壳主要地都是无机盐类与一种蛋白质壳角质等所成。无机盐类约占95%,大部分为碳酸钙,此外尚含磷酸钙(1~2%),碳酸镁(0.5%以下)。壳角质约含1%。
【性味】
①《本草拾遗》:温。
②《纲目》:咸,温,无毒。
【功能主治】
化痰,去湿。治反胃吐食,胃痛吞酸,痰喘咳嗽,湿疮、溃疡。
①陶弘景:止痢。
②《唐本草》:治阴疮。
③《本草拾遗》:烧灰饮服,治反胃吐食,除心胸痰水。
④《日华子本草》:疗失精反胃。
⑤《纲目》:化痰止呕,治吞酸心痛及暴咳。烧灰涂一切湿疮,与蚌粉同功。
⑥《医林纂要》:除血热,敛虚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4钱;或入散剂。外用:煅存性,研末撒或调敷。
【附方】
①治反胃:田螺壳、黄蚬壳,二件不以多少,陈者尤佳,各烧成白灰。每剂用白梅肉四两,田螺壳灰二两,黄蚬壳灰一两。同搜拌令匀作团,用砂合子盛盖了,泥固缝,煅存性,取出碾细。每服二钱,用人参、缩砂汤调下,陈米饮亦得,食前服。(《百一选方》大效散)
②治痰喘咳嗽:白蚬壳多年陈者,烧过存性,为极细末。以米饮调服一钱,日三服。(《急救良方》)
③治疮毒:蚬壳粉调胆汁涂。(《四川中药志》)
【摘录】《*辞典》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蚬壳 反胃吐食 胃痛吞酸 痰喘咳嗽 湿疮 溃疡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