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词典 --> 中药词典Z --> 紫藤

紫藤

紫藤用于止痛,杀虫。腹痛,蛲虫病。

紫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 Zǐ Ténɡ

【别名】藤萝

【来源】豆科紫藤属植物紫藤Wisteria sinensis Sweet,以茎皮、花及种子入药。夏秋采,分别晒干。

【性味】甘、苦,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止痛,杀虫。用于腹痛,蛲虫病。

【用法用量】 1钱。

【备注】(1)种子内含氰化合物,用量过大有中毒的可能,虽能治疗蛲虫病,但不宜久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紫藤 《*辞典》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 Zǐ Ténɡ

【别名】招豆藤(《本草拾遗》),朱藤(《梦溪笔谈》),藤花菜(《救荒本草》),小黄藤(《植物名实图考》),紫金藤(《江苏药材志》),轿藤、豆藤、藤萝、黄纤藤(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为豆科植物紫藤的茎叶。夏、秋采收。

【源形态】

落叶攀援灌木。茎缠绕于他物上。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托叶线状披针形,早落;小叶7~11枚,卵状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4~7厘米,顶端一枚较大;小叶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幼时密生平贴细毛,成熟时无毛。总状花序侧生,倒垂,长15~30厘米;花梗柔弱,有毛,长1~2厘米;萼钟状,5齿裂,密被细毛;花冠蝶形,蓝紫色,旗瓣大,外反,基部有2附属体,翼瓣基部有耳,龙骨瓣钝,镰状;雄蕊2体;花柱内弯,柱头顶生。荚果长而扁平,长10~20厘米,密生绒毛。种子扁圆形,1~3粒。花期3~4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根(紫藤根)、种子(紫藤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多栽培于庭园。分布东北、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湖北、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地。

【化学成分】树皮含紫藤甙及树脂。叶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鼠李糖甙、木犀草素7-鼠李糖葡萄糖甙、芹菜素7-鼠李糖葡萄糖甙。新鲜叶含维生素C109毫克%。花含挥发油0.6~0.95%;尿囊素和尿囊酸的含量占花中总氮量的27%。又含廿七烷和22,23-二氮豆甾醇。

【药理作用】紫藤甙及树脂均有毒,能引起呕吐、腹泻乃至虚脱。

【性味】《本草拾遗》:"味甘,微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水癊病。作煎如糖,下水良。"

【摘录】《*辞典》

紫藤根 《*辞典》

【出处】《浙江民间草药》

【拼音名】 Zǐ Ténɡ Gēn

【来源】为豆科植物紫藤的根,全年可采。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紫藤"条。

【性味】甘,温。

【功能主治】《浙江民间草药》:"治筋络风气,补心。"

【附方】

①治痛风:紫藤根五钱。配其它痛风药煎服。(性味以下出《浙江民间草药》)

②治关节炎:紫藤根、枸骨根、菝葜根(均鲜品)各一两。水煎米酒兑服。(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辞典》 

紫藤子 《*辞典》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 Zǐ Ténɡ Zǐ

【别名】紫藤豆、藤花子、紫金藤子(《江苏植药志》),土木鳖(苏医《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豆科植物紫藤的种子。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紫藤"条。

【化学成分】种子含金雀花碱。

【性味】苏医《中草药手册》:"甘,微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

①《江苏植药志》:"治筋骨疼痛。泡酒服。"

②苏医《中草药手册》:"杀虫,止痛,解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炒熟),3~5钱;或浸酒饮。

【注意】本品有毒,内服须炒透。

【附方】治食物中毒、腹痛、吐泻,并治蛲虫病:紫藤子炒熟一两,鱼腥草四至五钱,醉鱼草七至八钱。水煎(须煎透),早、晚各服一次。(《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摘录】《*辞典》

|<< << < 1 2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紫藤  紫藤豆  藤花子  紫金藤子  藤萝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紫藤        下一篇:紫藤根

>> 返回中药词典Z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