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和北豆根不可混用
山豆根和北豆根为临床常用的中药,但由于我国各省市的用药习惯不尽相同,造成中药使用中同名异物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山豆根和北豆根名称相近,因此造成一些地方将山豆根和北豆根混用的现象出现。实际上,山豆根和北豆根乃两种药物,山豆根始载于宋代《开宝本草》,以后历代本草多有记载,如《本草图经》记载:“山豆根生剑南山谷,今广西亦有,故又有广豆根之称。苗蔓如豆,根以此为名。”而北豆根在历代本草中均未见作山豆根使用的记载。2010版《中国药典》已将山豆根和北豆根以两种药物分别载入,两药的基源不同,功效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笔者从二药的形状鉴别差异、功效差异、毒性差异等方面陈述如下:
性状差异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广东、广西,又习称为“广豆根”。其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根茎长圆柱形,略弯曲,常有分支,长短不等。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样突起,质坚硬不易折断。饮片性状为类圆形薄片,表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周边棕色或棕褐色,质坚硬,有豆腥气,味极苦。
北豆根: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干燥根茎。主产于东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其根茎呈细长圆柱形,表面黄棕色至暗棕色,多有弯曲的细根,并可见突起的根痕及纵皱纹。外皮易剥落,质韧不易折断。饮片性状为类圆形厚片,切面灰白至淡黄色,木部淡黄色,呈放射状排列,中心有髓,周边棕黄色至淡棕色,气微味苦。
功效差异
山豆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效。主治热毒炽盛、火毒蕴结之咽肿、喉痛、喉风、牙龈肿痛等。
北豆根: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之功效。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风湿痛、四肢麻木、肠炎痢疾等。
毒性差异
山豆根:现代研究表明,山豆根所含之苦参碱能作用于大脑,引起痉挛, 能麻痹横隔膜和呼吸肌运动神经末梢。以山豆根25g/kg 煎液小鼠灌肠, 结果出现呼吸抑制和震颠、痉挛、死亡。
北豆根:北豆根主要成分为蝙蝠葛碱,研究发现,以蝙蝠葛碱所作的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该药4.8~60毫克 剂量用药18天或2~3月,对心脏无不良影响,150毫克以上剂量用药 2~3个月对肝脏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受损程度随剂量增大而加重, 所致的是轻度损害, 150毫克以下对肾和肾上腺基本无不良影响。
因此,虽然二者都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但山豆根含有的主要成分苦参碱,毒性大于北豆根含有的蝙蝠葛碱。2010版《中国药典》中北豆根用量为3~9克,而山豆根用量为3~6克,其目的就是要防止中毒事故的发生。因此无论是经营销售部门还是各医疗单位,均应以药典为准, 将二药分别使用, 切不可相互混用。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山豆根和北豆根不可混用 山豆根 北豆根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水栀子不可作为栀子入药 下一篇:旱莲草分黑红 功效各有不同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