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常识 --> 中药煎服 --> 海马的食用方法

海马的食用方法

人参海马粉:人参、海马、小茴香各等分。其研细末,加盐少许。每次1g,温水送下。本方以人参、海马补元气、壮肾阳,小茴香温肾。用于肾阳虚、元气不足,腰酸,少气乏力。

1、人参海马粉:人参、海马、小茴香各等分。其研细末,加盐少许。每次1g,温水送下。本方以人参、海马补元气、壮肾阳,小茴香温肾。用于肾阳虚、元气不足,腰酸,少气乏力。

2、海马平喘散

原料:海马5g,当归10g。

制法:先将海马捣碎,加当归和水,共煎2次。每日分2次服。

主治肾虚哮喘。

3、还童丹

原料:海马l对,沉香茯苓木通、熟地、晚蚕蛾、桑螵蛸、巴戟、安息香益智仁牛膝葫芦巴各37g,木香55g,红花没药莲子芯,净莲肉,细墨,龙骨朱砂各18g,菟丝子26g,苁蓉39g,破故纸,青盐各11g,麝香3g,母丁香26g。

制法:海马微炙炒;巴戟酒浸去心,牛膝,胡芦巴,菟丝子,苁蓉,破故纸分别酒浸;没药研末;龙骨煅灰;安息香研细。

以上各品共捣为粉,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服1次,每次30丸,渐加至50丸,空腹用温酒或温开水送服,夏季可用清茶送服更佳。主治肾阳不固,气血不足,筋骨不壮,食少,早衰等症。

4、海马追风膏

原料:制乳香、制没药各130g,海马、豹骨、当归、紫荆皮,透骨草,牛膝、白附子各120g,赤芍骨碎补穿山甲桂枝、制川乌各60g,红花、追地风、千年健血竭各30g。

制法:先将乳香,没药,海马,血竭等分别捣碎研末,和匀,其它各品入油(麻油)锅炸焦,去渣,加适量广丹熬至滴水成珠状,再加入已研碎之品,边熬边和匀,趁热排在红棉布上。每张膏45~60g,使用时先温热,使膏药变软,贴穴位患处,每周换药1次。主治风寒湿痹,肩背疼痛,腿疼腿软,筋骨疼痛等

5、三鞭酒

原料:鹿鞭、海狗鞭、狗鞭,蛤蚧,海马,鹿茸,人参,青桂花,沉香,龙骨,阳起石覆盆子,桑螵蛸。

制法:共切碎浸入酒中,10日后饮酒。每日2次,每次50mL,早晚服。主治肾虚,神经衰弱,腰背酸痛,贫血头晕,惊悸健忘,自汗盗汗等。

6、龟龄集酒(又名“老君益寿散”、“鹤龄丹”)

原料:鹿茸100g,人参100g,熟地30g,山甲40g,肉苁蓉40g,杜仲20g,枸杞子20g,海马50g,蚕蛾10g,锁阳20g,急性子20g,黑附子100g,生地40g,麻雀脑20g,甘草10g,川牛膝20g,青盐40g,补骨脂20g,硫磺2g,细辛10g,石燕50g,地骨皮20g,天门冬20g,大蜻蜓20g,音羊藿20g,砂仁20g,菟丝子30g,公丁香15g,白酒10000mL。

制法:上述各品切成碎片,一起放入酒中密封浸泡15日后饮用,每日2次,每次10~20mL。

功效:大补元阳,益肾固本。适用于肾阳虚亏,命门之火不足所致的神疲乏力,头晕耳鸣,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筋骨酸痛等。

7、木香汤

原料:雌雄海马各1只,木香30g,炒大黄、炒白牵牛子各60g,巴豆49粒,青皮60g。

制法:用童尿浸软木香、大黄、白牵牛,用之包裹巴豆,再放入童尿内浸泡7日,取出用麸炒黄色,去巴豆不用,取青皮共研成粉,(海马亦捣粉)。每日水煎服1次,每次6g,睡前温服。主治多年虚实积聚症块。

8、海马童子鸡

原料:童子鸡1只,海马10g,虾仁100g,料酒、盐、味精、葱、姜等各适量。

制法:童子鸡去毛及内脏,将鸡放入蒸钵内,虾仁放在鸡周围,加葱姜,料酒,盐,味精等,上笼蒸熟,吃鸡肉,虾仁,饮汤。

功效:补精益气,温中壮阳。适用于气虚,阳虚,体质虚弱,乏力怕冷等。

备注:海马性味甘,温,有补肾壮阳,调气活血之功,虾肉补肾壮阳,童子鸡益气补精。三味配伍,不仅肉质细嫩而鲜美,气味芳香,营养丰富,而且有较好的温肾壮阳补虚的功效,是肾阳虚,体质虚弱者调补佳品。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海马的食用方法  海马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中药煎制前不必反复洗        下一篇:鹿茸的食用方法

>> 返回中药煎服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