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儿科 --> 儿科脾胃病症 --> 疳证 --> 小儿疳证辨证论治

小儿疳证辨证论治

辨病因疳证的病因有饮食喂养不当,多种疾病影响及先天禀赋不足等,临床上多种原因互相掺杂,应首先辨别其主要病因,掌握重点,以利指导治疗。

一、辨证要点

1、辨病因疳证的病因有饮食喂养不当,多种疾病影响及先天禀赋不足等,临床上多种原因互相掺杂,应首先辨别其主要病因,掌握重点,以利指导治疗。

2、辨轻重虚实疳证之初期,症见面黄发稀,易发脾气,多见厌食,形体消瘦,症情尚浅,虚象较轻;疳证发展,出现形体明显消瘦,并有肚腹膨胀,烦躁激动,嗜食异物等,症情较重,为本虚标实;若极度消瘦,皮肤干瘪,大肉已脱,甚至突然虚脱,为疳证后期,症情严重,虚极之证。

3、辨兼证疳证的兼证主要发生在于疳阶段,临床出现眼疳、口疳、疳肿胀等。皮肤出现紫癜为疳证恶候,提示气血皆干,络脉不固。疳证后期干疳阶段,若出现神萎面黄,杳不思纳,是阴竭阳脱的危候,将有阴阳离绝之变,须特别引起重视。

二、治疗原则

疳证的治疗原则总以顾护脾胃为本。如饮食尚可,则胃气尚存,预后较好;如杳不思纳,则脾胃气竭,预后不良。正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临床根据疳证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法,疳气以和为主,疳积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干疳以补为主。出现兼证应当随证治之。

三、分证论治

主证:

1、疳气

证候:形体略较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食欲不振,或能食善饥,大便于稀不调,精神欠佳,易发脾气,舌淡红,苔薄微腻,脉细。

分析:脾胃失健,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不足,形体失于充养,故见形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精神欠振。脾胃失和,则饮食不香,甚则厌食;清气不升则便溏,浊气不降则便秘,故大便时干时稀。若胃火偏亢则能食善饥;脾虚肝旺则易发脾气。

治法:和脾健运。

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茯苓、薏苡仁泽泻健脾渗湿,藿香、白蔻仁醒脾开胃,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助运。腹胀嗳气,厌食,苔厚腻者,去党参、白术、山药,加苍术陈皮鸡内金运脾燥湿,理气宽中,消食助运。大便溏加少量炮姜温运脾阳;大便干加决明子莱菔子润肠通便;能食善饥,易发脾气,加胡黄连、决明子清火除烦。

2、疳积

证候: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无华,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毛发稀疏如穗,精神不振或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或伴揉眉挖鼻,咬指磨牙,动作异常,食欲不振或多食多便,舌淡,苔薄腻,脉沉细。

分析:本证多由疳气发展而来,积滞内停,壅滞气机,阻滞肠胃,或夹有虫积,导致脾胃为病,属于虚实夹杂的证候,其本为虚,其标为实,形瘦面黄为虚,腹大膨胀为实。疳之有积无积,在于腹之满与不满,腹满者多有积滞。虫积者腹中可扪及索条状痞块,推之可散;食积者脘腹胀满,叩之音实;气积者大腹胀满,叩之如鼓;血积者右肋下痞块质硬,腹胀青筋显露。病久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故形瘦面色无华,发稀结穗。胃有虚火,脾虚失运,即胃强脾弱,则多食多便,饮食不为所养而消瘦。心肝之火内扰,则睡眠不宁,脾气急躁易怒。

治法:消积理脾。

方药:消疳理脾汤加减。常用药:三棱莪术化瘀破积,芜荑槟榔使君子杀虫消积,青皮、陈皮理气燥湿和中,黄连、胡黄连、灯心清火除烦,麦芽、神曲消食导滞助运,甘草调和诸药。若无虫积,去芜荑、使君子;食积为主,加苍术、鸡内金运脾消积;腹胀疼痛加枳实、木香行气止痛;脾虚多、食积少,加党参、白术、山药健脾益气,或用肥儿丸加减;性情急躁易怒,动作异常,加决明子、钩藤白芍清火柔肝;飧泄清谷加炮姜、肉果温运脾阳;舌红,苔剥,口干者,去黄连,加石斛沙参麦冬养阴生津。

3、干疳

证候:极度消瘦,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啼哭无力且无泪,毛发干枯,腹凹如舟,杳不思纳,大便稀溏或便秘,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舌淡或光红少津,脉沉细弱。

分析:本证为疳之重候,出现于疳之后期,皆由脾胃衰败,津液消亡,气血俱虚所致。,脾虚气衰,故精神萎靡,啼哭无力;胃气衰败,则杳不思纳;脾虚不运,则大便稀溏;阴液耗竭,上则口唇干燥、啼哭无泪、舌光红少津,下则肠失濡润而便秘;阴亏生内热,则时有低热。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补气健脾,当归、熟地、白芍滋阴养血,川芎行气活血以冀气血游布全身。面舌淡,脾阳虚者,去熟地、白芍,加炮姜、附子温阳助运;舌干红,无苔,加乌梅、石斛、麦冬酸甘化阴;杳不思纳加陈皮、砂仁、焦山楂鼓舞胃气,醒脾助运;时有低热,汗出不温者,合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

兼证:

出现于疳积重证和干疳阶段,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眼疳

证候:两目干涩,畏光羞明,时常眨眼,眼角赤烂,目睛失泽,甚则黑睛混浊,白睛生翳,夜晚视物不清等。

分析:脾病及肝,肝之阴血不足,不能上荣于目,故两目干涩,畏光羞明,目睛失泽,黑睛混浊,白睛生翳,夜晚视物不清;肝阴不足,肝火上炎,故眼角赤烂;土虚木旺,则时常眨眼。

治法:养血柔肝,滋阴明目。

方药:石斛夜光丸加减。常用药:石斛、天冬、麦冬、生地、枸杞子滋补肝肾,青葙子、菊花、黄连清热泻火明目,牛膝引火下行,茯苓益气健脾,川芎、枳壳行气活血。夜盲加服羊肝丸。

2、口疳

证候: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秽臭难闻,面赤唇红,烦躁哭闹,小便黄赤,或发热,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分析: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疳证日久,脾病及心,心火上炎,熏蒸口舌,故口舌糜烂生疮,发为口疳。心火上炎,则面赤唇红,烦躁哭闹;心热移于小肠,则小便黄赤。

治法:清心泻火。

方药:泻心导赤汤加减。常用药:黄连、灯心草、朱茯苓、甘草梢清热解毒泻心火,木通清心利尿,淡竹叶连翘清心除烦,生地、玄参、麦冬滋阴凉血生津。外用冰硼散或珠黄散搽口腔患处。

3、疳肿胀

证候:足踝、目胞浮肿,甚则四肢浮肿,按之凹陷难起,小便短少,面色无华,全身乏力,舌质淡嫩,苔薄白。

分析:疳证日久,脾气虚弱,中阳不振,水湿不运,泛溢肌肤,而致足踝、目胞、四肢浮肿,按之凹陷难起,小便短少;面色无华、全身乏力,舌淡嫩,苔薄白,均为脾虚气弱之象。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常用药:黄芪、白术、甘草补气健脾,桂枝温阳通经,茯苓、猪苓、泽泻、防己健脾渗湿利水,生姜大枣和中安胃,调和营卫。四肢不温,腰以下肿甚,偏于肾阳虚者,加附子、干姜温肾阳以利水,或用真武汤加减治疗。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

1、健脾肥儿片每服4—6片,1日3次。用于疳积脾虚夹虫积者。

2、十全大补丸每服2-4g,1日3次。用于干疳气血两虚者。

二、单方验方

1、消疳丸三棱、莪术、炒五谷虫、胡黄连、炒鸡内金各30凹g,甘草2000g。上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水泛为丸。1岁以内每次2g,1—2岁3g,3岁以上5g,均每日3次,空腹服。用于疳积证。

2、鸡肝1具(或猪肝30g),苍术6g,煮熟,食肝喝汤。每日1次,连服2周。用于眼疳。

三、推拿疗法

推三关,退六腑,推脾土,推板门,运土入水,揉阴陵泉,揉足三里,分腹阴阳,摩腹,推脊,捏脊。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用于疳气。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小儿疳证辨证论治  小儿疳证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小儿疳证预防与护理        下一篇:小儿疳证的临床诊断方法

>> 返回疳证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