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妇科 --> 月经病类 --> 崩漏 --> 崩漏食疗

崩漏食疗

崩漏是以非行经期间无规律性出血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亦称崩中漏下。

崩漏是以非行经期间无规律性出血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亦称崩中漏下。其中,以来势急、出血量多的称为崩;以来势缓、出血量少或淋漓不净的称为漏,合称崩漏。包括西医学中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等疾病所出现的出血。

本病由于素体阳盛、感受热邪、过食辛辣助阳食物、肝郁化火、褒血内阻、素体脾虚、劳倦伤脾、素体贤虚及早婚、房劳、多产伤肾,冲任失调,不能制约经血所致。主要有血热证、血淤证、气虚证及肾虚证。

本病轻者,可单用食疗;重者,需配合药物治疗。

〔一般饮食〕

(1)宜补益饮食,以加强营养,弥补失血,

(2)不宜辛辣助火类食物,以免加重出血。

〔辨证施食)

(一)血热证

〔主要表现〕非经期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日久,血色深红,质地粘稠,烦热口渴,溲黄便千,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食疗原则〕清热凉血,固经止血。

〔食疗食物〕水芹、荠莱、藕、小蓟槐花、黑木耳马兰、花生衣、蚕豆花、莲子等。

〔食疗食谱〕

(1)木耳荠菜汤。黑木耳,荠菜,煮汤。用于血热崩漏。

(2)鲜蚕豆花汤。鲜蚕豆花,煮汤。用于血热漏下。

〔饮食宜忌〕

(1)宜清补饮食,以增强体质。

(2)宜寒性食物及冷食,以利淸热凉血。

(3)不宜肥腻及过甜类食物,以免助生内热。

(二)血淤证

〔主要表现〕经漏淋漓不止,或突然大量出血,挟有淤块,小腹疼痛拒按,淤块排出后痛减,舌紫黯或有淤点,脉象沉涩。

〔食疔原则〕活血化淤。

〔食疗食物〕藕、黑木耳、蒲黄、羊血、莙达菜、桃子、攻瑰花、山楂、食醋等。

〔食疗食谱〕

(1)藕汁红糖饮。藕汁,红糖,和匀饮用。用于崩中漏下。

(2)玫瑰膏。玫瑰花,红糖制膏。用于漏下,小腹疼痛拒按。

〔饮食宜忌〕

(1)不宜生冷及寒性食物,以免凝滞血脉。

(2)不宜酸涩类食物(食醋除外),以免敛滞血脉。

(三)气虚证

〔主要表现〕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色淡质薄,面色?白或虚浮,精神疲倦,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舌体胖嫩,脉象细弱。

〔食疗原则〕补气摄血。

〔食疔食物〕人参、乌骨鸡、香蕈、小麦龙眼肉、大枣、炮姜、乌梅肉等。

〔食疗食谱〕

(1)人参炖乌鸡。人参,乌骨鸡,调味炖汤。用于崩漏下血,出血量多。

(3)乌梅炭散。乌梅烧炭研末,乌梅汤调食。用于妇人血崩。

〔饮食宜忌〕

(1)宜温补饮食,加强营养,以增强体质。

(2)不宜生冷及寒性食物,以免伤损脾气。

(四)肾虚

1、肾阳虚

〔主要表观〕出血量多,或淋滴不断,血色淡红,精神萎靡,头目虚眩,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溲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象沉細。

〔食疗原则〕温肾止血。

〔食疗食物〕人参、麻雀肉、淡菜、羊肉、炮姜、胡桃仁、枸杞子、海参、羊外肾等。

〔食疗食谱〕

(1)麻雀枸杞汤。麻雀肉,枸杞子,炖汤。用于肾虚崩漏。

(2)羊肾淮山药枸杞汤。羊外肾,淮山药,枸杞子,煮汤。用于肾阳虚弱,崩中漏下。

〔饮食宜忌〕

(1)宜温补热食,以利温肾助阳。

(2)不宜生冷及寒性食物,以免伤损阳气。

2、肾阴虚

〔主要表现〕漏下量少,或淋滴不断,血色鲜红,头晕军鸣,五心烦热,失眠盗汗,舌红苔少,脉象细数无力。

〔食疗原则〕滋胥固阴。

〔食疗食物〕鳆鱼、鳖肉、鮮肉、蛤蜊肉、枸杞子、何首乌阿胶、枸杞叶、乌贼鱼等。

〔食疗食谱〕

(1)蚌肉汤。蚌肉,煮汤。用于妇人崩漏。

(2)枸杞叶炒蛋。枸杞叶,鸡蛋,炒食。用于虚热崩漏。

〔饮食宜忌〕

(1)宜甘寒滋补饮食,以利滋肾固阴。

(2)不宜热性食物,以免助火伤阴。

〔单方验方〕

(1)酸豆腐。豆腐,食額,煮食。用于崩漏。

(2)荔枝汤。荔枝,煮汤。用于妇人崩漏。

(3)木耳红枣汤。黑木耳,大枣,红糖煮汤。用于体虚崩漏。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崩漏食疗  崩漏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脾虚型崩漏        下一篇:

>> 返回崩漏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