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特色 --> 中医点穴 --> 点穴常识 --> 营卫气血的具体含义

营卫气血的具体含义

营、卫、气、血,是经脉循行中,统一的功能与物质。营、卫是功能,气、血是物质。营、卫、气、血,是由天气与地气结合而成。肺气通于天,故司呼吸。脾气通于地,故化饮食。脾、胃为中焦,而脾胃吸收食物的精华,由中焦蒸发上升,与天气相合化为气血,由肺循行全身。营卫,亦在气血之间。

营、卫、气、血,是经脉循行中,统一的功能与物质。营、卫是功能,气、血是物质。营、卫、气、血,是由天气与地气结合而成。肺气通于天,故司呼吸。脾气通于地,故化饮食。脾、胃为中焦,而脾胃吸收食物的精华,由中焦蒸发上升,与天气相合化为气血,由肺循行全身。营卫,亦在气血之间。

《灵枢经》营卫生会篇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这是说明营卫是由地气之五谷,经过脾胃的运化而入于肺,与天气相合(即地气与天气相合,肺司呼吸与天气相通)。营在脉中,叫营血;卫在脉外,叫卫气。卫气,即卫外;营血,即营内。卫外,即经脉之伸张;营内,即经脉之收缩。卫气伸张为阳,营血收缩为明。所以,营、卫、气、血,在经脉中的循行是营卫功能和气血物质的相互统一,都产生于天气与地气的结合。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是赤而为血”。这是指出血产生于中焦的脾胃,它是通过气化而后变为血。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这一段是说营的作用,由收缩功能使经脉中循行的血,起到内渗变化,因而,灌溉于外部肢体,内注于五脏六腑,全身无不受其营养。

《素问经》痹论篇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薰于盲膜(五脏之间膈中的膜),散于胸腹”。根据这段经文,卫气是分布在脉外,由于卫的作用伸张功能,使经脉循行中的气,起到外排变化,因而,把全身包括外在肢体与内在脏腑的代谢废料,排泄于体外。

营的收缩与卫的伸张,和呼吸与脉的搏动,具有一致性作用。呼吸相应的全身呼吸,脉的搏动相应的全身脉在搏动,卫的伸张,营的收缩,相应的全身收缩和伸张,这就形成呼吸、脉搏、营卫全身统一的伸张和收缩。

营、卫的伸张与收缩,与桡动脉寸、关、尺三部的脉动相一致。因而,从切诊中就可测知五脏六腑的气化反应。由此也就证明:“营在脉中”和“卫在脉外”的收缩与伸张,对经脉气血循行所起的作用。即营内,营养正气。卫外,防卫外部邪气的侵袭。

营、卫的收缩与伸张运动,也就是人体的生命运动。为了对营卫收缩、伸张运动,作进一步的理解,在这里有必要把针刺补泻方法的一些理论认识和实际操作加以阐述。

针刺,对待邪气与正气,是用之以补泻。而泻邪补正的区别原则,是:邪气实,进行泻法;正气虚,进行补法。对于补泻的具体措施,按针灸文献的要求“从卫取气”(为之泻)。即针刺的手法,使卫的伸张功能,由穴位里把邪气排出于体外。泻法,在具体操作上,慢插针一次,由浅到深(为静手法)。这样符合针灸文献上所说“刺卫无伤营”的要求。而后3次,由深到浅,快提针,从而,达到从卫取气的泻法。

文献对于补法的要求“从营置气”。还要求“刺营无伤卫”。具体操作,慢提针一次,由深到浅。这就与刺营无伤卫的要求是一致的。快插针3次,由浅到深。这样就达到从营置气。

从卫取气快提针,即加强卫的伸张功能,通过伸张而达到排驱邪气。

从营置气快插针,即加强营的收缩功能,通过收缩而达到扶助正气。

营、卫、气、血的循行,正是人体生命的继续。生命的继续过程,包含着新陈代谢的内容。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营、卫、气、血,既把营养成分供给了脏腑与肢体,又把其废弃成分排出于体外,这就是营、卫、气、血,在经脉循行中的主要功能(卫在脉外,营在脉中)的特点。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营卫气血的具体含义  中医点穴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人体的生命具体内容        下一篇:人体经络包括哪些?

>> 返回点穴常识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