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脐疗方
1方(杏苏散)
【药物】苏叶2.5~4.5克,杏仁3~5克,前胡2.5~4.5克,桔梗1.5克,半夏2.5~3克,陈皮2~3克,枳壳2.5~3克,茯苓3~4克,炙草1.5克,生姜2片,大枣(去核)2枚。
【制法】除姜、枣外,上药共研细末,均分2包。每次用1包药末,置于碗内,加入白蜜7.5克,葱白连须3茎(打烂,涎泥入药)、生姜1片(打烂,渣汁入药),搅拌成团。另备生萝卜汁1蛊(约10克),合大枣共煎滚汤,冲入药团,调成药饼。
【用法】敷贴于神阙穴,上盖塑料纸,外以纱布包扎固定,满12小时更换第2包。用于感冒风寒而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者。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2方(荆防败毒散)
【药物】荆齐2.5~4.5克,防风2.5~4.5克,羌活2.5~.5克,独活2.5~4.5克,柴胡2.5~4.5克,前胡2.5~4.5克,积壳2.5~4.5克桔梗2.5~4.5克,川芍2.5~3克,获笭2.5~4.5克,甘草1.5克。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敷神阙穴。用于感冒风寒较重,有恶寒头痛、鼻塞咳嗽、身重节疼等症。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备注】咳甚可加象贝、白前各2.5~4.5克,杏仁3~6克;舌苔白腻,胃纳不馨,可去甘草,选加厚朴1.5~3克,半夏2.5~3克,陈皮2.5~3克;体虚者,可加党参3~6克。
3方(桑菊饮)
【药物】桑叶3~6克,菊花2.5~4.5克,薄荷1.5克,桔梗1.5~4.5克,杏仁3~6克,连翘2.5~3克,甘草1.5克,芦根1支。
【制法】除芦根外,共研细末,均分两包。每包药末加连须葱白头3茎(打烂,涎泥入药),用芦根煎汁,与白蜜7.5克共同调和成药饼。
【用法】外敷神阙穴,包扎固定,满12小时更换第2包,同前法趁热调敷。用于风热感冒初起。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4方(银翘散加减)
【药物】银花4.5~9克,连翘4.5~9克,山栀4.5~5克,黄芩4.5~6克,豆豉4.5~6克,荆芥3~6克,菊花4.5~9克,薄荷1.5~3克,钩藤4.5~9克,生甘草1.5~3克,生姜2片,大枣2枚。
【制法】共研细末,分成两包。每包药末用1只生鸡蛋清拌入,加少量白蜜、生姜(打烂,渣汁入药),另用芦根1支,合大枣同煎滚汤调和上药成饼。
【用法】敷神阙穴,包扎固定,满12小时更换第2包。用于时行感冒,恶寒高热,甚则寒战,头痛骨楚殊剧,口渴神疲等症。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备注】咽部肿痛者,加桔梗1.5~3克,射干、牛劳子各3~6克,马勃2.5~4.5克,板蓝根3~6克。
5方
【制法】将地龙与白糖搅烂1小时后,去地龙留黏液,加入冰片,再加入75%乙醇5毫升。
【用法】外涂肚脐及囟门,每日2~3次,可在当日见效。用于小儿感冒。
【出处】《陕西中医》。
6方
【药物】杏仁、桃仁、白前、前胡各5克,薄荷、牛蒡子、冰片各3克。
【制法】共研细末,用蜜或白开水调背。
【用法】每次用3克,纱布包裹,外敷神阙穴,麝香虎骨膏固定,24小时换药1次。用千小儿感冒后咳嗽。
【出处】高树中。
7方
【药物】葱白12克,连翘9克。
【制法】将上2味药共捣烂如泥。
【用法】填于患者脐部,每日换药2次,连用数日,以愈为度。用于小儿感冒。
【出处】《常见病民间传统外治法》。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小儿感冒 脐疗方 苏叶 荆齐 桑叶 《上海中医药杂志》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