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特色 --> 中医针灸 --> 腕踝针 --> 腕踝针的针剌步骤

腕踝针的针剌步骤

腕踝针的针刺步骤有:进针、调针,留针和拔针。

对初次接受针疗的病人,不论以往是否接受过其他针刺法治疗,针刺前都要说明本针刺疗法特点,大意是:这是一种皮下针刺去,与别种针剌法不同,除针尖刺入皮肤时可能出现轻微刺痛外,针刺进时要求没有酸、麻、胀、重,痛感觉,如有出现要立即提出,以便纠正。

针刺步骤有:进针、调针,留针和拔针。

1.进针  在一次针刺过程中进针是关键,要求针尖恰过皮层后电可能皮下表浅进针,且不引起酸庥胀重痛感觉,不刺伤血管,针刺进后基本上要求原有疼痛及压痛点能立即消失,为此目的针刺时持针手势,针尖过皮及针体刺进皮下均有要求。

(1)持针手势,持针时要求不用手指拷触巳消毒的针体,
可用三指夹住针柄,拇指关节傥屈,指端置在针柄下,食指和
中指端节中部在针柄上,无名指在中指下夹住针柄,小指在无
名指下。

(2)针尖过皮,为使针刺入皮下尽可能表浅,针尖刺入皮肤的角度很重要。最合适的角度为30 度, 将持针手的小指抵住皮肤表面,恰能使针达到所需角度。此角度若过小,针易刺入皮内不能进入皮肤, 病人感痛;角度若过大,针易刺过肌膜下达肌层显得过深,影响疗效。针刺时要保持针体正直,不能用力推针致针体弯曲向下影响角度。为使针尖较易刺透皮层,可用左手拇指按在针下方拉紧皮肤,右手拇指端快速轻旋针柄(转动不超过180 度),食指和中指保持不动,使针尖刺入皮内时摆动
幅度不致过大。这样,针尖容易通过皮层也可减少疼痛。针尖刺过皮层达到皮下的标志有:①针尖阻力由紧转松,②针尖刺入皮层病人常会有刺痛感,刺过皮层痛感消失;③放开待针手指,针自然垂倒贴近皮肤表面,针尖将皮肤挑起一小皮丘,此时将针沿皮下轻推,手指不感有阻力,表示针尖已恰刺在皮下。若针垂倒不能贴近皮肤且形成角度,表示针刺入过深,超过肌膜进入肌层,要将针稍退待达到针能卧倒要求后再刺入,以上三个标志中③最重要。

(3)针刺进皮下;针尖刺过皮层后,将针循纵轴沿皮下尽可能表浅缓慢推进,要感到松没有阻力,表面皮肤不随针移动或出现皱纹,不必捻转针。若病人诉说有酸,床、胀,重,痛感觉,或出现在针刺局部,或在原有症状部位出现沉重,麻木、疼痛转移、胸前闷等新的感觉,均表示针剌较深,要将针稍退待这些感觉消失后,将针尖更表浅沿皮下刺入。在针刺点l或6针刺时,由于腕和踝部上端较下端粗,为保证针刺在皮下,要使针刺入方可与腕或踝内缘平行,不然易刺入肌层。针刺进皮肤的长度一般为38 毫米, 有的病人可能在未剌入到此长度时症状己肖失;也有症状间无变化,若将针推进至40亳米,症状可能即消失。所以针刺进皮下的长度也因人而异,并非固定不变。

腕部和踝部各针刺点在刺针时手和足的位置及刺入后针的位置。

2.调针  对如疼痛、压痛、麻木、瘙痒等感觉及与痛有关联的一些运动症状,在一次针疗中常能上即获得疗效,达到完全消失或显效。若针刺入后感觉等症状未能改变或改变不全,除疾病本身原因外,往往与针刺时体位不正、针刺点位置在区内不够居中,针刺进支下不够表浅、方向不够正直、刺入长度不适当等因素有关,有时仅差轻微都会影响疗效,因此,针刺的各步骤都要汪意。如属针刺方法问题,要在针尖退至皮下,酌清纠正后再进针,称调针。调针常是重要步骤,但非必要,对当时无法判断疗效的运动症状、睡眠陇碍、精神症状等,就毋需凋针。调针结束用胶布固定针柄。


3.留针  有些症状如顽固性疼痛、头昏、麻木、哮喘、精神症状等在针刺入后留针过程中才缓慢显示疗效,故针刺入后不论反应快或慢都留针,使针的刺激持续保待,促使病态机能逐渐恢复,但留针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多次长时留针刺激容易发生组织排斥反应而结疤,影响以后治疗的灵敏度。留针时间般为半小时,也可根据病情,如于病入急性期、病期长、症状严重适当延长留针时间至1-2小时,但最长不超过24小时,待症状好转后缩短留针时间。留针期间不作捻针等加强剌激,以尽址减少针剌对组织损害为前提。有时有疼痛的病人,当针刺入及调针后疼痛消除,留针期间痛又出现,可能是由于肢体活动使针自动稍退出有关,若将针推进,症状又会消失。

4.拔针  用消毒干棉球压住针刺部位,迅速拔针,压迫要稍久防止皮下出血,在肯定无出血后才让病人离开。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腕踝针  针剌步骤  进针  调针  留针  拔针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腕踝针的针疗次数        下一篇:腕踝针的消毒

>> 返回腕踝针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