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医--崔萃贤
生平著作
崔萃贤,字连纯,北京市人,生于1909年,卒于1988年。幼读私塾,15岁时随母进城谋生。曾受雇于西长安街周宅抄写《师古堂医学丛书》、佛学经卷等。后师从刘道信学习,1940年被北平市卫生局评定为骨科医师,同年加入中医学会。1950~1953年,先后参加北京市中医学会预防班、市中医进修学校、中医学会骨科研究班学习。1953年正式行医,受聘兼任东郊大黄庄诊所副所长。1956年4月,参加筹建北京中医研究院,并到北京市第二中医门诊部工作。1958年8月,任北京市崇文区中医门诊部骨科医师。1974年任崇文区中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在其弟子协助下编辑的《正骨荟萃》六章102个专题,是其临证经验之总结。
学术思想
崔萃贤认为,正骨、按摩治疗是以手代替针、药,辅以用药。因此,手法十分重要。根据患者损伤轻重,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病程长短的不同,手法应各有所异。愈后是否遗留残疾,与手法施治是否得当有着密切关系,否则“过轻则病莫能愈,过重则旧患虽去,又添新疾。”对于骨折、脱臼,整复前要做到心中有数,施治时要稳、准、巧、快,力求达到“法施骤然人不觉,患者知时骨已拢”的境界。对软组织损伤的治疗,要注意手法的强度,用力要刚柔相济,由轻到重,再由重转轻,做到重而不滞,轻而不浮,随时观察患者的反映,调整手法的强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首先在临床中实行了“部分骨折不固定”和“小夹板治疗骨折”疗法。对于无明显移位的骨折,缘枝骨折,四肢末梢的粉碎性骨折等,他采用非固定治疗方法,由于患处不受捆绑压迫,血气可以正常运行,而使骨折愈合时间缩短,功能恢复较快,避免了因捆绑固定肌肉、肌腱造成的组织变形、关节强直甚至肌肉萎缩等弊病。在部分骨折中,采用小夹板固定疗法,充分体现了动静结合的优越性,在临床治疗中颇具独到之处。
临床经验
崔萃贤不仅在治疗手法上技艺精湛,而且苦心钻研治疗药物。他研发的“外贴万应膏”、“内服接骨丹”配方登载于1957年11月北京市卫生局编印的《北京市中医治疗纪实》。在治疗过程中,他以四诊为依据,结合患者年龄、体质处方用药,通过化瘀行滞、消肿止痛,促进患者痊愈。基于小儿发育期间一般不用或慎用药的特点,在内外兼治思想的指导下,他创制了许多内服方剂,如骨伤科洗药、定痛膏、化积散等,在崇文中医医院沿用至今。
其弟子整理的崔萃贤“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体会”,“屈曲型桡骨下端骨折的治疗体会”,“桡骨下端骨折合并尺桡关节脱位(盖氏骨折)的治疗体会”,“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柯雷氏骨折)治疗体会”,“闭合折骨治疗陈旧性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的体会”,“冻结肩的治疗体会”,“肱骨干骨折治疗经验”等,分别发表在《北京市老中医经验汇编》中。他治疗“肱骨内上髁骨折”,“三踝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衰弱”,“下颌关节脱位”等疾病的正骨、按摩手法,被中国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制成科教电影《医林荟萃》,颇有学习价值。对于正骨行业常讲的“对线”、“对位”,一般认为只要“对线”就算符合标准,而崔萃贤则要求做到接骨“对位”,即整复后严丝合缝,这样难度高,但术后不留残疾,外观好看,恢复彻底。
后世影响
崔萃贤在中医骨伤科成绩卓著,其门人弟子有崔玉声、王国芳、王兆谦、常叙铭、刘玉海、韩仲伟、陈忠福、徐振华等,均为医术精湛的正骨医师。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