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重阳节的标志物
吴茱萸其未成熟果实入药,性温,味辛、苦,有毒,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功用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等。
吴茱萸,又名越椒、艾子,为芸香科多年生落叶小乔木。其未成熟果实入药,性温,味辛、苦,有毒,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功用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等。
茱萸诗文出现较早。三国曹植《浮萍篇》曰:“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汉代刘歆《西京杂记》卷三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流传最广当数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宋代杨冠卿《古有采鞠茱萸篇而无一语及渊明长房旧事鞠茱》言:“吴茱味苦辛,奚亦登君盘。囊纱萦臂玉,恍记汝南山。”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戴插着香气辛烈的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能祛邪辟恶。这个风俗应缘于一个神话。《续齐楷记》中载桓景随费长房学道。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大灾,其解法是各做彩袋,内置茱萸缠在臂上,登高饮菊酒。桓景照此而行,傍晚见家中禽畜皆亡,而全家人因登高而得安全。
此《茱萸图》款识为“茱萸半紫菊花黄,戴复古句”。将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用的茱萸菊花置田园中,或更飨今日之庞大的耄耋群体。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诗词中的三种茱萸及其药用价值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