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二月二龙抬头节 --> 龙抬头节的起源

龙抬头节的起源

龙抬头节的起源从传说的角度讲跟武则天有关。

这样一个形成于农业时代的传统节日,它的由来就有着许多有趣的解释。

从传说的角度讲跟武则天有关。民间传说,唐朝武则天当政后,女人篡权把持朝政得罪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于是就责罚天下大旱三年。三年中人间河干沟竭,树枯苗死,人们难以过活。掌管天河的龙王心中实在不忍,于是就在二月初二这一天私自给人间降雨,它也因此而受到了责罚。为了报答龙王的救命之恩,人们就用炒熟的玉米花、豆子供献龙王。人们的这些举动最终感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于是下令允许龙王继续为民间降雨。以后二月二祭龙王,就成为惯例,时间长了自然就形成了这个节日。从这个意义上讲,二月二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啦。

从节气的角度来说,龙抬头节,时间是在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自此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蛰伏的蛇、蚯蚓等小动物也结束冬眠,开始出土活动了。我们祖先在蛇和蚯蚓的基础上想象出了龙的形象,并将它作为了中华民族的图腾。在蛇(民间称为“小龙”)、蚯蚓等出来活动的时候,人们认为龙也要从沉睡中醒来,抬头升天、布云兴雨了。人们为了寄托龙神赐福人间的美好愿望,就在这时举行祈祷活动。又因为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以前,凡是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之类的“重日”都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所以,人们就把祈福、祭祀活动定在了二月二,这样才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民谚和相应的节日习俗。

从天文学的角度讲,二月二节跟星宿有关。古人以为地球是不动的,是太阳在运动。早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人们就把太阳在恒星之间的周年运动轨迹视为一个圆,称为黄道。再利用某些恒星把这个圆分为28个等分,形成28个区间,称为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如果观察月亮的运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等28宿轮流住完,大约需要一个月,所以称“宿”。把这28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平分,每个方位便有7宿。对这28宿,都给它们起了名字。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们构成一组,称之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象征龙的头角,亢宿是龙的颈,氐宿是龙的胸,房宿是龙的腹,心宿是龙的心,尾宿、箕宿是龙的尾巴。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到二月初,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所以称龙抬头。《说文解字》在解释“龙”字时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都是指这苍龙7宿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真有一条动物二龙在变换。“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时期,角宿开始出现在天空,东方苍龙初露头角,即是龙抬头。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形成,也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二月初二龙抬头节,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南方水多,土地少,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社神)。由于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病虫害的侵袭也是百姓的一大心患。于是,人们便把求雨和消灭虫患的希望寄托到了神龙的身上,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在北方地区就有了最初的“龙抬头节”。

从根本上讲,二月二节反映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紧密相连。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农业的发展又与气候的变化密不可分,所以以农为本的人们对气候很是重视。二月二日,依据气候规律,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日照时间延长,雨水增多,光、温、水条件已经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二月二是农村的农事节,从这一天开始农民就必须着手准备耕种所需要的物资,比如积肥、种子和农具了。作为新一轮农耕的开始,忙碌中的人们很自然地就对它寄予了很多美好的愿望,人们希望龙王能保佑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二月二,龙抬头”便成为中华农业文明中的一个经典概念。当然,南方和北方比较起来,南方这个时候更暖和些,每年的这个时候,菜类已经开始抽出嫩叶,就像白居易诗中所说的“草芽菜甲一时生”,但是由于古代每年这个时候,皇帝都要举行亲耕的仪式,南方农民也要给予配合,长期以来也就形成了过节的习惯。

可见这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人文渊源的节日,不仅仅是舞龙、吃面条那么简单。节日仪式的背后,体现的是民族文化,所以我们应该很好地保护包括龙抬头节在内的传统节日,发挥传统节日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的作用。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龙抬头节  龙抬头节起源  二月初二龙抬头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龙抬头节历代沿革        下一篇:头为诸阳之尊:二月二龙抬头 头部五官保健六法

>> 返回二月二龙抬头节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20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