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医生刘禹锡
“生疾不必太忧心,三治七养谨而慎。”初读此诗,着实吃了一惊。因为,只知道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不想,这刘诗人对医病疗疾之道竟也阐述得这样深刻。
刘禹锡,唐代河南洛阳人。他自幼体弱多病,深感医药学对健体强身,济世救人的重要性。于是,他从当地名医的家中,借来《素问》、《药对》、《小品方》等医药学的典籍伏案攻读,知经络、识营卫、辨药性。经过30多年的研读和临证,刘禹锡的医术日益高超,不仅“其术足以自卫”,而且族人门生有疾,他处方用药后,服之辄愈。
公元818年,刘禹锡汇集个人用于各种疾病治疗的效验方剂,编成了《传信方》两卷,刊行于世。《传信方》当时不仅在国内受到普遍重视,而且在国外广泛流传,如日本的《医心方》、朝鲜的《东医宝鉴》,都收录了《传信方》中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但是,《传信方》自元代以后即逐渐散佚。现存《传信方集释》本,系今人从古方书中辑录而成,共计45个方剂。
刘禹锡在他的医著《传信方》的《鉴药》一文中指出:“苟循往以御变,眯于节宜,奚独吾侪小人理身之弊而已。”意思是说如果因循守旧,不分清药物性能与病症是否相符合而乱投药,不仅会对人的机体健康不利,同样在其他方面也是行不通的。在治疗上,他主张博采众方,不断创新,针对具体病症灵活运用,刘禹锡还注重临床实践,深入群众,拜能者为师,大胆采用民间验方。例如用芦荟治疗湿癣,是他少年时代从楚州卖药摊上学到的。《传信方》云:“予少年曾患癣,初在颈项间,后延上左耳,遂成湿疮浸淫。用斑蝥、狗胆、桃根诸药,徒令蛰,其疮转盛。偶于楚州,卖药人教用芦荟一两,炙甘草半两,研末,先以温浆水洗癣,拭净敷之,立干便瘥,真神奇也。”
刘禹锡还强调“一物足了病者”之单验方治病,重视群众防治疾病的经验,他的《传信方》搜集方剂几十个,大多来源于民间验方,或者是经过亲身检验的常用良方。刘禹锡善于总结前人经验良方,把他们的良方“亦记其事”后,又亲自用于临床验证。
在刘禹锡的诗文中,有不少与医药学相关的篇章。《刘宾客文集》卷六有《鉴药》一文,写他“闲居,有负薪之忧,食精良弗知其旨。血气交沴,炀然焚如”。求治于某医家。医生切脉观色后,出药一丸,告诉他中病即止,不可多服。用药后,刘禹锡自觉“腿能轻,痹能和,涉旬而奇痒绝焉”。可他没有遵从医嘱停服药物,而是贪图疗效过量服用半旬,致使“厥毒果肆,涔涔周体”。忙请来那位医家,经用解毒和气的药物后才化险为夷。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用药必须剂量适中。若超过了一定的份量,便会适得其反,不但不能治好病,还会使病情恶化。从而告诫人们,处理事情必须掌握分寸,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如果超过了适当的分寸,事情就会发生变化,好事可能也会变成坏事。
在全唐诗中,还收录了刘禹锡的一首《赠眼医婆罗门僧》诗: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刘禹锡用此诗赠来自印度的眼科医僧,也可见当时中外医学交流情况。
刘禹锡有一篇千古吟诵的名篇《陋室铭》,抒发了他“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高风亮节和虽清贫却不坠青云之志的品格,心理学家们把其推荐为淡泊明志、平衡心理的良药。这也难怪刘禹锡在那个年代能活到71岁的高龄了。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诗人医生 素问 药对 小品 刘禹锡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