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活血化瘀防治冠心病回顾与展望

活血化瘀防治冠心病回顾与展望

20世纪70年代,陈可冀和郭士魁等倡导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并研制冠心Ⅱ号应用于临床实践,发现有较好疗效,此后,有各种活血化瘀功效的中成药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防治。

《中国心血管报告2017》显示,中国现有2.9亿心血管疾病患者,其死亡率居我国城市及农村死亡率的首位,且其患病率与死亡率呈快速增长趋势,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心血管疾病目前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六十余年以来,中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目前防控形势仍很严峻。

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模式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活血化瘀药物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取得了较为丰厚的研究成果。活血化瘀是对应中医“血瘀证”(Blood Stasis Syndrome,BSS)的治法,凡以疏通血脉、祛瘀通滞而使血流通畅为主要功效的中药称为活血化瘀药物(Active Blood Circulation Herbs,ABC Herbs),将活血化瘀药物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并推广应用是中国医学家的独创贡献。

20世纪50年代,为顺应国家科学技术大协作的浪潮,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指派陈可冀、赵锡武、郭士魁等6位中医专家前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开展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的中医药临床防治研究。在长期研究过程中,陈可冀等发现临床大量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服用活血化瘀方剂血府逐瘀汤后不但有助于缓解心绞痛症状,且可以减少硝酸酯类药物的用量。有的病人每周舌下含用硝酸甘油约百片,经连续服用血府逐瘀汤类药物加减治疗后,可明显减少其消耗量。陈可冀与郭士魁等由此联想将传统中医理论中“气血流通,百病自已”“通则不痛”的认识与现代医学中改善心肌供血的治疗方法相结合,发现二者之间具有较好的可通约性,从而率先提出冠心病的主要中医病机为“心血瘀阻、血脉不通”,并产生了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思路。通过随机双盲试验证实有可靠疗效后,活血化瘀成为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十年持续不懈的研究,逐渐形成理气活血、益气活血、益气养阴活血、化痰活血法等不同治法,并归纳总结了相应方药,使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不断发展和规范,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随后推广至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多次在美国、日本、韩国召开血瘀证与活血化瘀学术研讨会,活血化瘀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理念深入人心,陆续研发了系列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新药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六十多年来,包括陈可冀院士在内的国内外诸多学术研究团队,围绕活血化瘀防治冠心病做了大量研究,获得一大批突出研究成果,现将相关研究述评如下。

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20世纪70年代,陈可冀和郭士魁等倡导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并研制冠心Ⅱ号应用于临床实践,发现有较好疗效,此后,有各种活血化瘀功效的中成药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防治。

陈可冀带领研究团队联合多家医院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以评价其疗效,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有显著减少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改善心肌缺血和血液流变性异常等作用。冠心II号(由川芎红花丹参赤芍降香五味药组成)此后还被加减变化为“乐脉颗粒”(丹参、川芎、赤芍、红花、香附木香山楂),应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川芎是“冠心Ⅱ号”方中的理气活血药。陈可冀等对川芎的有效成分进行研究,发现川芎一号碱对冠心病心绞痛、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疾病有较好疗效,并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合作,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川芎一号碱对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表面活性和聚集性的影响,发现川芎生物碱对冠心病患者不仅可缓解心绞痛症状,而且还观察到对聚积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对川芎嗪抗血小板、抗肺动脉高压等作用进行系统研究,获得诸多研究成果,川芎嗪成为缺血性疾病应用最为广泛的中药有效成分制剂。陈可冀组织人员于1999年编撰出版《川芎嗪的化学、药理与临床应用》,后又于2014年补充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再版,这对推动川芎嗪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临床与基础研究发现川芎嗪具有减少冠脉微血栓形成、改善内皮功能、抗血小板、抗炎和保护受损心肌的作用,其机制与抑制miR-34a-5p表达、促进Sirt1 mRNA和蛋白表达进而增加eNOS表达、抑制NF-kB激活有关,为扩大川芎嗪的临床应用提供高质量的循证依据。

陈可冀等临床观察发现,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病机以血瘀为主,多兼有气虚证候,根据中医“气为血帅”“气行血行”的理论认识,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研制出具有益气活血,通脉止痛作用的愈心痛方(由延胡索红参三七组成)。基础研究表明,愈心痛胶囊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内皮素释放、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抗脂质过氧化损伤、扩张动脉和改善心肌灌注等药理作用。临床研究显示,愈心痛胶囊可缓解冠心病心绞痛、减少硝酸甘油消耗量,尤其对气虚血瘀的心绞痛患者。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成药,如丹参片、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对冠心病心绞痛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得到广泛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干预介入术后冠心病

对于冠心病术后的病理生理改变,陈可冀等采用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中药进行临床干预,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20世纪80~90年代,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被证实是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方法。然而,PTCA后约30%的患者发生再狭窄(RS),成为影响其疗效的主要问题之一。90年代后,冠脉内支架植入被广泛用于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但术后仍有15%~35%的再狭窄发生率。陈可冀带领团队根据再狭窄发生的病理生理改变,提出再狭窄发生与传统中医血瘀证有相关性,探索应用活血化瘀方药血府逐瘀汤制剂进行防治。经过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连续攻关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提供了有效的中药干预手段。

血府逐瘀汤为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代表性的活血化瘀方剂。陈可冀带领课题组在国家“八五”攻关期间通过初步的临床观察证实,血府逐瘀浓缩丸(血府逐瘀汤水丸剂)可减少冠心病患者PTCA后心绞痛复发,改善PTCA患者的血瘀症状,对预防PTCA后RS有一定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陈可冀带领课题组简化方药制成精制血府胶囊(由柴胡枳壳、赤芍、川芎组成),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皆显示有明显的抗心肌缺血作用。然后,进一步选择方中活血化瘀代表药物川芎、赤芍,提取有效作用部位川芎总酚和赤芍总苷制成芎芍胶囊,利用猪冠状动脉球囊损伤后粥样硬化斑块模型进行实验研究,表明该药可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胶原堆积及病理性血管重塑等再狭窄形成的多种病理环节。国家“九五”期间进行芎芍胶囊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显示有较好效果。

国家“十五”期间,陈可冀带领课题组采用双盲、随机、安慰对照方法,基于循证医学原则评价芎芍胶囊干预PCI后RS的效果,研究共纳入335例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双盲随机分为常规西医治疗组和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芎芍胶囊组,连续治疗6个月,随访1年,观察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重复冠脉血管成形术等终点事件,结果显示芎芍胶囊可显著降低再狭窄率,增大最小管腔直径,降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3个月及6个月的心绞痛复发率,在1年随访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被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作为Ⅰ级推荐和B级证据,和青蒿素、三氧化二砷等一起作为中医药研究成果的典范得到国际学术权威期刊《NATURE MEDICINE》引用。

为进一步证实中西医结合干预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的优势,国家“十一五”期间,陈可冀带领团队进行益气活血中药(心悦胶囊+川芎胶囊)干预介入术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试验纳入来自国内13个分中心的PCI后ACS患者808例。所有参与者接受常规治疗,随机分配至治疗组的患者加服中药六个月。主要终点指标为心脏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复发、缺血引起的血管再生,次要复合终点指标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再次入院、中风、心力衰竭,安全终点指标主要为出血事件发生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未增加出血风险,为冠心病 PCI 术后益气活血中药临床干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高级别的临床循证证据。

通心络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蜕、赤芍等十二位药物组成,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证属心气虚乏、血瘀络阻者,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抗血小板的作用。血小板高反应性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出现缺血事件相关。近期有学者以通心络为干预药物,采用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的临床研究,评价其在血小板高反应性(HPR)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疗效。该研究共入选了136例HPR的ACS患者,并在行PCI后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随机加用通心络或安慰剂。主要终点是术后30天P2Y12受体单元的平均变化率(PRU)并应用Kaplan-Meier曲线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研究结果显示,与基线相比,术后30天两组的HPR发生率均明显下降,但是与对照组相比,通心络组的变化更明显(15.8% vs. 24.8%,P=0.013),尤其是携带一个CYP2C19无功能基因的患者变化更明显(χ2=2.931,P=0.047)。研究结果提示,在传统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可以进一步降低PRU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尤其是在携带一个CYP2C19无功能基因的患者中。该研究为介入术后出现血小板药物抵抗的冠心病患者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除以上外,还有活血化瘀中药丹红注射液应用于PCI患者围手术期可以减轻心肌损伤,改善PCI术后的节段心肌收缩功能的临床研究报道。

益气活血、化浊通腑法防治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气虚、阳虚的症状,并多伴有痰瘀互结、秽浊蕴积的病机,陈可冀等提出在益气活血基础上结合化浊通腑法治疗,并研制出芪参益气滴丸。

早在20世纪70年代,陈可冀等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进行研究。陈可冀等认为,AMI患者胸闷、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多汗、脉微欲绝,属中医学气虚、阳虚甚至阳脱的表现,患者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和闭塞,属于中医学血瘀的范畴,由此提出气虚、心脉瘀阻是AMI的主要病机,主张益气活血法治疗AMI,并研制了抗心梗合剂(方由黄芪、丹参、党参黄精郁金、赤芍组成)。临床研究表明,此方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AMI的住院并发症和病死率,至今仍为临床常用治疗AMI的有效中药方剂。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陈可冀发现AMI急性期患者多有大便秘结、口气臭秽、舌苔黄腻或厚腻、脉弦滑或滑数等症状和体征,认为其病机在气虚血瘀基础上,应兼有痰浊、秽浊蕴积。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溃疡、出血、脂质成分外溢、血栓形成等病理改变,可归于中医痰瘀互结的范畴,提出痰瘀互结、秽浊蕴积是 AMI中医病机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在以往益气活血基础上,陈可冀院士主张结合化浊通腑法治疗AMI,并研制出益气活血、化浊通腑的愈梗通瘀汤(由生晒参、生黄芪、紫丹参、全当归、延胡索、川芎、广藿香佩兰陈皮半夏、生大黄组成)治疗AMI。药理研究证实,该方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修复损伤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临床观察证实,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此方治疗AMI患者,可降低AMI住院患者的病死率,减少早期并发症,改善心功能。

芪参益气滴丸由黄芪、丹参、三七、降香油等组成,具有益气通脉、活血止痛之功效。有学者以芪参益气滴丸为观察药物,评价其与阿司匹林相比对于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该项研究共纳入3505名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芪参益气滴丸)1746例及对照组(阿司匹林)1759例,干预周期共12个月。第12月和第18月随访结果均显示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芪参益气滴丸和阿司匹林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效果相当,且和阿司匹林相比,芪参益气滴丸的安全性更佳。该研究是国内第一个以心血管事件为终点的中医药心肌梗死二级预防临床研究。

除此之外,临床研究报道常规西药结合通心络胶囊干预可显著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左室收缩功能,预防心室重构等。

活血解毒降低冠心病稳定期心血管事件

急性冠脉事件,多为瘀毒互结,痹阻心脉。陈可冀等以清心解瘀方治疗,多中心随机、双盲等研究表明,多项疗效显著。

陈可冀等采用病证结合方法,把心血管血栓性疾病发病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特点与中医毒邪致病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直中脏腑和腐肌伤肉等特点相结合,提出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瘀毒”中医病因学说,认为瘀、毒从化联合致病是冠心病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的主要病因,并提出了稳定性冠心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瘀毒致变”理论,即稳定性冠心病阶段其病因病机以血脉瘀阻为主。瘀久可化热、酿生毒邪,瘀毒互结内蕴,日久正消邪长、毒瘀搏结、痹阻心脉,发生急性冠脉事件。

清心解瘀方(由黄芪、丹参、川芎、藿香、黄连组成)由陈可冀的经验方愈梗通瘀汤精简化裁而来,小样本临床研究表明其对急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可显著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个月内卒中及因心绞痛等引起的再入院,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清胆固醇(TC)水平。国家“十二五”期间,陈可冀带领课题组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设计,纳入1500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清心解瘀方组和安慰剂组。清心解瘀方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心解瘀方配方颗粒(每日2次,温水冲服),安慰剂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安慰剂(每日2次,温水冲服),共服用6个月。结果表明清心解瘀方可进一步降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并可降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卒中及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再入院次要终点结局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为改善稳定性心绞痛预后的中医药干预提供了循证证据。

精准医学指导中医血瘀证研究

与国外医疗实践不同,我国的用药特征是西药结合中药,大数据特征在中西医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面尤为重要。所以,未来的研究需要在精准医学理念的指导下围绕中医血瘀证开展活血化瘀药物研发。

活血化瘀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了现代活血化瘀学派,陈可冀领衔的以活血化瘀为特色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团队还创新了心血管疾病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初步阐释了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的现代科学内涵,制定了血瘀证及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标准。该标准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发布,目前已经成为行业公认的病证结合证候诊断标准之一,极大地推动了传统中医药的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基于以上科学证据,国内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学者们相继制定发布了《冠心病及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临床辨证标准及防治指南》《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心肌损伤中医诊疗专家共识》等,同时发布了一系列活血化瘀中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这些都为活血化瘀药物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循证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和不断更新。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活血化瘀药物抗血小板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明确,但其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地位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国际及国内的西医心血管诊疗指南尚未将其纳入循证推荐中。与化学药物相比,活血化瘀中药防治冠心病等复杂疾病多着眼于整体而具有多环节多靶点的优势,其效应是综合作用的结果。多效药片在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关注。多效药片的概念与中药复方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实亦不同,就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而言前者“明明白白”,后者“模模糊糊”。因此,我们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一是需要在精准医学理念的指导下围绕中医血瘀证开展活血化瘀药物研发。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2018年6月发布的关于公开征求《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考虑》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证候类中药研究可采取中医证统西医疾病的研究模式、中医学的病证结合研究模式或纯中医证候研究模式,可为活血化瘀药物的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模式。严格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规范,采用“特定人群、优势环节、核心病机、精准用药”的病证结合思路,针对冠脉临界病变、冠脉微血管病变、稳定期冠心病高危患者等特定人群,开展基于精准用药的活血化瘀药物防治冠心病的全链条式的高质量循证临床研究,明确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环节,明确活血化瘀药物对冠心病是预防还是治疗,抑或协同增效。目前,很多正在进行中的活血化瘀药物临床试验按照国际规范提前注册并发表了研究方案,期待这些临床试验未来的顺利完成为我们提供更加丰富的科学证据。

二是究本溯源,继续深入研究中医“血瘀证”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拓展活血化瘀的现代科学内涵。

三是活血化瘀作为中医药极具特色的代表性治疗方法,应该积极加强多学科交叉,关注活血化瘀中药的多效用特征,分析中西药联用的特点,建立大数据模型,研究老药、开发新药或老药新用,协同创新活血化瘀中药复方研发模式,共同为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病死率、延长寿命、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贡献。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活血化瘀  冠心病  心绞痛  陈可冀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脑鸣的中医治疗        下一篇: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