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月经紊乱与肾、肝、脾的关系

月经紊乱与肾、肝、脾的关系

月经先后不定期是指月经紊乱,不按照自身正常行经周期而行,或提前或错后,行无定期达三个月以上的情况,又名经乱,经水先后无定期。

月经先后不定期是指月经紊乱,不按照自身正常行经周期而行,或提前或错后,行无定期达三个月以上的情况,又名经乱,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为衡量女性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清代陈修园问诊十问歌中有“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若要理解经行异常的原因,则要先明了正常生理状态,以常衡变。最早论述月经的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这说明月事以时下的三个条件为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当女子生长到生命周期的二七时,天癸则会产生,而天癸的产生就像触动一个机关一般,将任脉打开,并促进太冲脉的充盛,从而使胞宫蓄血至满溢,下为经水。当天癸产生,任脉通畅。此后必待太冲脉盛时才可行经。何为太冲脉?各医家对此说法不一,或曰肾经与冲脉合为太冲,或曰冲任二脉合为太冲,或曰冲任督三脉合为太冲,或曰太冲脉即为冲脉。笔者则认为太冲脉为冲脉之分支,平时为冲脉,当其充盛时则自成一太冲脉。月经一月一行,故太冲脉必一月一盛,往复循环而成经期。经水实则为精血,而五脏六腑无不与精血有关。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写道“经本阴血,何脏无之,唯脏腑之血,皆归冲脉,而冲为五脏六腑之血海,故经言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此可见冲脉为月经之本也。”五脏之中肾、肝、脾尤与月经关系密切,故从这三脏来论述月经先后不定期的缘由。

肾虚

肾为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而精血同源,故经行亦耗肾水,这足以解释为何有的人经期会腰痛、腰酸,此因肾虚精少,不足以濡养之故,亦可说明“腰者肾之府”。《黄帝内经》有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肾与冲、任、督三脉相关系,而三脉相通共出于胞宫,且肾藏精,精化血为经水的一大来源,故经水可谓本于肾。正如《素问·奇病论》所云:“胞络者,系于肾”。

若肾精亏虚,冲任不充,胞宫不满则经不至,必待其胞宫血满而溢才下为经水,故可见月经推迟。治应补肾填精,外加一些理气之品。因气为血之帅,一方面可促进对补益之品的吸收,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滋补之品阻滞气机。此所谓静中有动,无失气宜。

肝郁

肝主疏泄,与肺共同调畅人体气机。若肝气郁滞则可致气机不畅,该升不升,该降不降,可以出现月经先后不定期的情况。肝者,将军之官,喜条达而恶抑郁。傅青主云:“妇人有经来断续,或前或后无定期,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肝气之郁结乎!夫经水出诸肾,而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亦郁矣,肾郁而气必不宣,前后之或断或续,正肾之或通或闭耳。”笔者以为还可理解为肝郁阻滞气机,心肺之气无以降,不升不降则人体气机紊乱而致经乱。治宜疏肝理气,外加少许补肝肾之品。因肝体阴而用阳,若阴不足则可致阳用不足,故可补足肝阴以备肝用。

脾虚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经水亦由水谷精微转变而来,故脾运化的情况可影响经水及经期。笔者认为此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方面脾为胃行其津液,若脾气虚,此功用无以完成,必待冲、任、督三脉充盛,亦可云太冲脉盛时则经行一次,行后胞宫即空,待其再次满后而溢,故可致月经先后不定期。此类病笔者以为虽月经先后不定期,但经量必少而色淡,若日久则经闭,此人体自救之本能也。因水谷精微本就不足,若间或外流则会致更虚,若外流之量超过生成之量,则危矣。另一方面,脾主思,故思虑伤脾暗耗心血,或忧思伤心神,母病及子;另一方面脾虚不思饮食,则气血亏虚。《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凡欲念不遂,沉思积郁,心脾气结,致伤冲脉之源,而肾气日消,轻则或早或迟,重则渐成枯闭。”此意即为心脾气结,无源化生气血,后天无以养先天,则肾气日渐削减。轻则开阖胞宫失司导致月经紊乱,甚则气血大亏,而致血枯经闭。治宜健脾理气,养心安神。

此外,心肺亦对经行有影响,“诸血者皆属于心”,经水亦血矣,故心必与之有关,然心为君主之官,邪弗能容也。故其不易受病,不作细论。肺朝百脉,主治节,故其亦与经水相干系,“诸气者皆属于肺”,故肺致经乱应从气机上考虑。

临床月经病病因错综复杂,我们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虚者补之,劳者温之,客者除之,有余者泄之,不足者补之。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月经紊乱  月经先后不定期  肾精亏虚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诊妇科病应善“察颜观色”        下一篇:滋肝肾,养气血 适时调理妇科疾患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