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大黄的临床应用

大黄的临床应用

大黄是许多名医擅长使用的药物。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多处应用了大黄,创立的许多大黄复方。

大黄属蓼科植物,药用部分是大黄的根茎。最早记载大黄的文献是《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大黄:“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大黄是许多名医擅长使用的药物。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多处应用了大黄,创立的许多大黄复方,其中大、小承气汤、大柴胡汤、三黄泻心汤、桃核承气汤等,至今广泛用于临床,涉及到攻积导滞、清热泻火、通宣气机等多个方面。

【功效与应用】

大黄是通下的要药,能通腹解毒,《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大黄有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的功效;《本草正义》也指出:大黄“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扫穴之功。”大黄单味或含有大黄的复方制剂,多用于以腹痛而拒按为特征的疾病,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肠梗阻、急性阑尾炎等。肾病中大黄的使用主要在于排毒,单用或复方,口服或保留灌肠,不仅适用于急性肾病,也适用于慢性肾病。

自20世纪60年代,许锡彦在扶正的基础上,加用大黄治疗氮质血症取得一定效果后,又有学者发现应用大黄在不引起泄泻的情况下,治疗肾衰取得良效。这说明大黄治疗肾病不仅仅依赖于通腹泻下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能抑制肾单位高代谢,防止细胞外基质的堆积并促进其降解,延缓肾小球硬化;通过荡涤肠腑,能使一部分氮质从肠道排出,抑制系膜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减轻代偿性肥大,同时还能改善肾衰患者的高凝、高黏状态,改善肾血流量,从而保护残余肾功能,减少蛋白尿。因此,不论虚证、实证,皆可辨证选用。

近年来,代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黏血症、高体重(简称六高)等,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越来越高。大黄降六高也常常是研究的热点。大黄的醇提取物降甘油三酯的效果高于降血清胆固醇的效果。同时具有降低高血糖、高血尿素氮、高尿酸、高胆红素、高黏血症的作用,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复方常用防风通圣丸、大柴胡汤等。

【争议与己见】

大黄的“通”与“补”。自古就有“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的说法。从《神农本草经》的记载开始,大黄被认为是一味让人泄泻的猛药,很多医生望药生畏。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后世称攻邪派创始人,在《黄帝内经》思想影响下,提出“血气贵流不贵滞”的观点。让人们对大黄有了新的认识。《儒门事亲·卷二》记载:“《内经》一书,惟以气血通流为贵。世俗庸工,惟以闭塞为贵。又止知下之为泻,又岂知《内经》之所谓下者,乃所谓补也。陈菀去而肠胃洁,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者存焉。”提出通、补的概念。气血流通即是补养。临床当中,通比下更重要。下用于急重,通在于调养。尤其在代谢性疾病的调治更有作为。

许多中国人喜补而恶泻。大黄用得好,常常达到健身延年作用,此即大黄的以通为补之功。新中国成立前,上海三友实业社为开发一种不同凡响的补药,曾邀请沪上中医名家各献良方,众医所献多为人参、黄芪之类,唯有一方奇特。仅生大黄一味,上市获大利。

【用药指归】

经典的大黄应用指征为里、实、热、阳证。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提出:大黄舌、脉、体质

大黄舌:其口燥舌黄,舌质坚老,舌苔黄厚干糙或如干焦锅巴状,称之为大黄舌。

大黄脉:滑实,滑是脉来流利,圆滑鼓指,也包括脉搏相对较快;实指脉搏按之较为有力。

大黄体质:格健壮,肌肉丰满,食欲旺盛,容易腹胀,或大便秘结,口唇黯红,皮肤易生疮痘。血压偏高,或血脂偏高。

医案赏阅】

毛某,男,59岁,农民。1978年8月22日初诊。患者在19日晚餐时,食用从山上采来的野生香蕈约150克左右,当晚10时许,上腹不适,先恶心,继呕吐,吐出少量胃内容物。经当地医院治疗无效。于21日入本院内科病房。当时患者躁动不安,呼吸急迫,24小时尿量不到300毫升,色赤。西医诊断为:毒蕈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22日邀中医会诊。当时见患者烦躁不安,面色少华,舌淡紫苔黄厚腻,脉数。诊断:毒邪内侵。治则:导泻解毒法。处方:生大黄3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服药的次日晨大便1次,小便约500毫升。舌淡紫,苔薄黄腻,脉细数,余症如上。见患者全身大汗淋漓,急用独参汤益气固脱。前方加别直参9克,另煎服下。二剂后精神好转,呼吸平稳,出汗已愈,大便每日1次,量多,24小时尿量已达2000毫升左右,舌淡红,苔薄黄腻,脉细。后用益气育阴解毒法收功,9月15日经全面检查均正常,痊愈出院。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大黄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大黄复方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沈绍功治疗冠心病经验        下一篇:国医大师王烈治哮喘病经验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