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经方治验两则

经方治验两则

五苓散温阳利水;制附子加强温阳化气之功;菟丝子、杜仲补肾安胎。

妊娠中毒症

女患张某,28岁。主因怀孕5个半月,全身水肿,于2013年6月23日首诊。患者在怀孕4个多月时小腿出现浮肿,之后渐加重,5个月后延伸到脸肿,伴小便不利、头昏、纳食减少、血压升高。服双氢氯噻嗪可消肿但不能巩固,且血压居高不下,服降压药不能达标。当地医院诊断为妊娠中毒症,建议终止妊娠。患者拒绝引产,试求中医。诊见颜面虚浮,小腿浑圆,紧张光亮,3度可凹性浮肿。血压:180/116mmHg。脉浮滑,舌较淡,苔白滑。

诊断:(膀胱气化不行,水湿泛溢)子肿(妊娠中毒症)。

方药:五苓散加味:炒白术12g,茯苓12g,猪苓12g,桂枝10g,泽泻20g,制附子10g,菟丝子12g,杜仲12g。5剂,水煎服。方中五苓散温阳利水;制附子加强温阳化气之功;菟丝子、杜仲补肾安胎。

6月27日二诊:患者诉尿量增多,胎儿无异常。脸已不肿,小腿浮肿减轻,脉搏趋平。药已中的,原方5剂。痊愈。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阳病治不得法,引外邪入里,使膀胱气化不行,水道失调,水蓄于内,不能化为津液上乘,故见口渴,小便不利。患者妊娠5月,胞宫渐大,膀胱气化不利,水道失调,水气泛溢遂成水肿。方中桂枝通阳化气,以复州都之职;猪苓、泽泻渗湿利水;白术、茯苓健脾利湿,共成化气利水的名方,用于治疗多种水肿。加附子补肾壮阳,助桂枝加强温阳化气之力。加菟丝子、杜仲,补肾安胎,以防利水伤及胎儿。诸药相合使气化得行,水湿得利,则水肿得消,血压得降。

脑积水和肢体震颤

朱某,女,80岁。主因双上肢震颤数年,头痛、头晕年余,于2016年8月2日首诊。其夫代诉:几年前发现双手震颤,活动时明显,渐加重,发展至前臂和整个上肢。一年前罹患脑梗,右侧肢体活动不灵,经数次住院治疗,肢体活动恢复,但遗留头晕头痛,步态不稳,不慎则跌倒。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整日昏沉欲睡。西医诊断为脑萎缩、脑积水。现身体较胖,颜面虚浮,在搀扶下行走,行动迟缓。血压:150/90mmHg,脉滑利,舌体大,边有齿印,苔水滑。

诊断:(肾阳虚衰,痰饮内停,筋脉失养型)眩晕(西医诊为脑萎缩、脑积水,震颤麻痹)。

治则:温阳化气,利痰止痉。

方药:真武汤加味:制附子10g(泡透),炒白术15g,茯苓18g,赤芍15g,天麻10g,半夏15g,丹参15g,赤芍15g,川芎10g,生甘草6g,生姜30g。水煎服。

方中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白术)温阳化气利水;天麻、半夏温化痰饮;丹参、赤芍、川芎活血祛瘀止痛。

8月15日二诊:上方服用15剂,头晕头痛显减。脉搏仍滑利,舌体变小,齿痕已不明显,苔变薄白。药已见效,遣真武汤合升降散(姜黄僵蚕各10g,蝉蜕6g,熟大黄5g。)继服。

9月22日三诊:服二诊方15剂,头痛头晕已止多日,纳食增加,精神好转,上肢震颤也由减轻到完全停止,可以自己端碗吃饭。9月12日复查头部已不见脑积水征象。查见面色红润,脉舌正常。后痊愈。

此患主要症状是头晕头痛,行走不稳(振振欲擗地),上肢震颤。体征可见体胖虚浮,脉滑利,舌体大,边有齿印,苔水滑。方中附子大热,补肾阳使水有所主;白术燥湿健脾,使水有所制;生姜辛散,佐附子之助阳,是以主水中又有散水之意;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是以制水中又有利水之用;芍药敛阴和阳,既可防附子之刚燥,且有利水之功。水湿留聚而成痰,加天麻、半夏以加强温化痰饮之力;“久病必瘀,久病入络”,加丹参、赤芍、川芎祛瘀血而通络脉。二诊时,诸症减轻,合升降散调畅气机。诸药相合既温阳利水以治本,又化痰活血以治标,月余而治愈。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经方治验  妊娠中毒  脑积水  肢体震颤  温阳化气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云南白药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下一篇:白芍木瓜汤治颈椎病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