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参术调中汤释义

参术调中汤释义

参术调中汤是相对清暑益气汤而言的,清暑益气汤治疗阴火下行与湿邪相合,而本方治疗阴火上犯肺脏出现的咳喘等症,阴火上下之异。

参术调中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泻热补气,止嗽定喘,和脾胃,进饮食”;另外,在《兰室秘藏》中,尚有参术汤,用于“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四肢沉重,食后昏闷”,从原文中我们可以读到,两方虽然方名相似,但主治病位不同。

后世方书极少谈及参术调中汤,清代何梦瑶《医碥》记录一案:“又治一人,年八十,中暑霍乱,吐泻昏迷,头热如火,足冷。以????桂苓甘露饮????泻热补气,坠浮火以安神明,加茯苓以分阴阳,冰水调灌之而愈。再以参术调中汤,调理平复”,此案中将参术调中汤作为外感病后善后调养之用,并未用于“止嗽定喘”,那么如何理解“调中”为名的方子治疗肺病呢?难道是脾虚生痰阻肺?或肺脾两虚?我们再看方药组成:白术黄芪桑白皮,炙甘草人参麦门冬青皮陈皮地骨皮白茯苓五味子。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去升麻柴胡,加桑白皮、地骨皮、茯苓、青皮,再合生脉散,亦可以看作补中益气汤联合泻白散、生脉散加减,从药物组成来看,调中仅仅有茯苓、二皮,药力难愈脾虚痰阻;从生脉散似乎可能治疗肺气虚,但据“泻热”亦不支持此说。因李东垣并未详释本方,根据桑白皮、地骨皮为主的泻白散考虑,“伏火”浮现眼前,既往医家多称“脾中伏火”或称“脾胃伏火”,指郁火伏于脾不散;那有没有可能本方用于肺中伏火?

《汤液本草》谈及麦门冬时指出“治肺中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热在肌肉。”又《医方集解》中泻白散:“桑白皮甘益元气之不足,辛泻肺气之有余,除痰止嗽;地骨皮寒泻肺中之伏火,淡泄肝肾之虚热,凉血退蒸。”从上述文献中看出,肺中伏火表现口干、口疮、易饥等,当为肺中实火郁而不发,于本方泻热补气不合,两者表现出现症状也不同。返回原书,同在《暑伤胃气论》有另外一方治疗肺病,门冬清肺饮,用于脾胃虚弱,气促气弱,两方同有生脉散加黄芪,再结合李东垣补中益气条文下有一段话:“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土位,其次肺气受邪”,可推测本方应该脾胃内伤,气虚无力升降,阴火内生,土虚则金虚,易受阴火侵犯,用人参、黄芪、白术补中益气,麦冬、五味子补肺止咳,桑白皮、地骨皮治阴火之标,茯苓降阴火,二皮调中。本方通过补中益肺,内泻阴火,达到火消、咳止的目的,也为我们打开了从内伤病角度治疗咳喘的思路。

参术调中汤是相对清暑益气汤而言的,清暑益气汤治疗阴火下行与湿邪相合,而本方治疗阴火上犯肺脏出现的咳喘等症,阴火上下之异。二者的共性是都属内伤病范畴,病机都是“热伏地中”形成阴火,治疗都需要补气泻阴火。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参术调中汤  清暑益气汤  阴火下行  阴火上下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湿燥咳嗽识        下一篇:从中医学论人体平衡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