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成药大全 --> 中成药资讯 --> 地黄丸家族成员的功用与区别

地黄丸家族成员的功用与区别

除六味地黄丸还有各种地黄丸,除了大家熟知的补肾和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它们还有哪些功用?又有什么区别?

随着大健康时代的到来,人们在药店买各种中成药已成常态。讲到中成药,说六味地黄丸是大家最熟悉的成药之一也不为过。相信大家在药店也注意到了,六味地黄丸边上还有各种地黄丸,除了大家熟知的补肾和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它们还有哪些功用?又有什么区别?今天向大家介绍地黄丸系列的成员们。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来源于宋代儿科大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顾名思义由六味中药组成。

【组成】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功用】滋阴补肾。

【适应症】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牙齿动摇,早泄梦遗,足跟疼痛,消渴及小儿囟门不合等。

【现代应用】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更年期综合征、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过敏性鼻炎、慢性喉咽炎、慢性疲劳综合征。需注意的是,脾胃不好,食少泄泻之人慎用。

知柏地黄丸

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增加了知母黄柏两味药,出自明代医家吴昆所著《医方考》。

【组成】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功用】滋阴降火。

【适应症】头目昏眩、虚火牙痛、盗汗颧红、五心烦热、腰膝酸痛、血淋尿痛、咽干口燥、耳鸣遗精、小便短赤等。

【现代应用】甲状腺结节、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结核、慢性肾盂肾炎、甲亢、更年期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老年干燥综合征等。

杞菊地黄丸

是六味地黄丸增加了枸杞菊花而成,本方出自《麻疹全书》。

【组成】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功用】滋肾养肝明目。

【适应症】两目昏花、视物模糊、眼睛干涩等。

【现代应用】干眼症、老花眼、近视眼、视疲劳、视力下降、中心性视网膜炎、慢性青光眼、轻度白内障、视神经萎缩、视神经乳头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各种眼科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眼病最好连续服药半年,才会有明显疗效。

麦味地黄丸

又名八仙长寿丸,是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而成,出自明代医家彭用光撰写的医书《体仁汇编》。

【组成】麦冬、五味子、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功用】滋补肺肾。

【适应症】虚烦劳热、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咽干口渴。

【现代应用】肺结核、变异性哮喘、支气管哮喘、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糖尿病等,对治疗肺肾阴虚所致的久咳不愈、咯血有较好疗效。

桂附地黄丸

是六味地黄丸加温阳药肉桂附子而成,又名肾气丸或金贵肾气丸,具有阴阳兼顾,温补肾阳之功。

【组成】肉桂、附子、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功用】温补肾阳。

【适应症】腰膝冷痛、畏寒肢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大便溏薄、痰饮喘咳、消渴等。

【现代应用】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支气管哮喘、前列腺肥大、阳痿早泄、性功能障碍、不育症、不孕症等。

注意本方含有温燥之性较强的肉桂、附子,具有口干咽燥、心烦气急、便干尿黄的患者不适用。

归芍地黄丸

此方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增加的当归白芍具有很好的养血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是妇科病常用方。

【组成】当归、白芍、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功用】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

【适应症】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午后潮热、腰腿酸痛、足跟疼痛等。

【现代应用】月经不调、闭经、崩漏、逆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子宫腺肌症。

以上各类地黄丸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切忌擅自乱用,以免错服耽误病情。

中成药资讯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地黄丸  地黄丸家族  六味地黄丸  知柏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  麦味地黄丸 免费索取资料

上一篇:速效救心丸 一药多用        下一篇:循证研究彰显“祖师麻膏药”临床价值

>> 返回中成药资讯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