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词典 --> 中药词典B --> 驳骨丹

驳骨丹

驳骨丹为爵床科裹篱樵属植物裹篱樵以全株入药。续筋接骨,消肿止痛。用于骨折,扭挫伤,风湿性关节炎。

驳骨丹--《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 Bó Gǔ Dān

【别名】小驳骨细叶驳骨兰黄藤

【来源】为爵床科裹篱樵属植物裹篱樵Gendarussa vulgaris Nees [Justicia gendarussa L. F.]以全株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辛,微酸、平。

【功能主治】续筋接骨,消肿止痛。用于骨折,扭挫伤,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驳骨丹--《辞典》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拼音名】 Bó Gǔ Dān

【别名】接骨草四季花(《群芳谱》),小还魂(《岭南采药录》),百节芒(《广州植物志》),小叶金不换小驳骨小接骨草(《南宁市药物志》),驳骨消驳骨草骨碎草大力王长生木(《广西药植名录》),细骨风(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爵床科植物裹篱樵的茎叶。7~8月采,洗净,切段,晒干。

【原形态】灌木,全体无毛,高可达1.5米。叶互生,有短柄,披针形,长4~14厘米,宽1~2厘米,全缘,先端渐尖。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脓内,长4~10厘米,往往成圆锥状;花下苞片狭小,短于萼,常脱落;萼5齿裂,线形,长约3毫米;花冠唇形,白色或粉红色,有紫斑,长约1.2厘米;雄蕊2,着生于花冠喉部,突出,药室高低不等,其中一室的基部延长;子房上位,花柱线形,短2裂。蒴果棒状,长约1.2厘米,无毛。花期初夏。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阴湿处、沟谷间。常栽培作绿篱。分布广东、台湾、广西等地。

【化学成份】含生物碱裹篱樵碱和挥发油。

【药理作用】根煎剂或醇提取物(1~2克/公斤、可使大鼠体温升高;剂量过大(10~20克/公斤)则使体温降低,剧烈泻下,终致死亡。

【性味】

辛,温。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温。"

②《本草求原》:"辛,平。"

③《陆川本草》:"辛苦,微温。"

【功能主治】

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骨痛。

①《纲目拾遗》:"治折伤,续断骨,捣罨。"

②《生草药性备要》:"治风邪,理跌打,调酒服。"

③《岭南采药录》:"理跌打伤,内服能去瘀生新。"

④《陆川本草》:"治风湿骨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钱;或研末。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附方】

①治骨折,无名肿毒:小驳骨鲜草捣烂或干草研末,用酒、醋调敷患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跌打扭伤,风湿性关节炎:小驳骨五钱至一两(鲜者一至二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摘录】《辞典》

驳骨丹--《中华本草》

【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拼音名】 Bó Gǔ Dān

【英文名】 Common Gendarussa Herb

【别名】接骨草、四季花、小还魂、百节芒、小叶金不换、小驳骨、小接骨草、驳骨消、驳骨草、骨碎草、大力王、长生木、尖尾峰、接骨筒、细骨风、白及

【来源】

药材基源:为爵床科植物驳骨丹的茎叶或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endarussa uulgaris Nees [Justicia gen-darssa burm. F.]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驳骨丹干 亚灌木,直立无毛,高约1m。茎圆柱形,节膨大,分枝多,嫩枝常深紫色。叶对生;纸质;叶柄长不及1cm;叶片狭披针形至披针状线形,长5-10cm,宽5-15m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侧脉每边6-8条,呈深紫色。穗状花序顶生,上部密生,下部间断;苞片对生,每苞片中有花2室数朵;萼近相等的5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长约4mm;花冠白色或粉红色,长约1.3mm,花冠管圆筒状,叫做部稍扩大,冠檐二唇形,上唇长圆状卵形,下唇浅3裂;雄蕊2,花丝稍扁,

|<< << < 1 2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驳骨丹  小驳骨  细叶驳骨兰  臭黄藤  接骨草  四季花  小还魂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饱饭花枝叶        下一篇:驳骨草

>> 返回中药词典B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