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词典 --> 中药词典Z --> 紫苏梗

紫苏梗

紫苏梗用于理气宽中,止痛,安胎。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

概述: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 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 的干燥茎。秋季果实成熟后采割,除去杂质,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    

别名:赤苏梗、香苏梗、红苏梗、桂苏梗。    

药性类别:发散风寒药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能与主治:理气宽中,止痛,安胎。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    

用法与用量:5~9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临床应用:    

1.紫苏汤(《证治准绳》)治消渴后遍身浮肿,心膈不利:紫苏茎叶、桑白皮、赤茯苓各30g,炒郁李仁羚羊角槟榔各23 g,桂心、炒枳壳独活木香各15 g 。为粗末,每服12 g,加生姜0.15g,水煎服。方中紫苏理气宽中。    

2.紫苏散(《赤水玄珠》)治风毒脚气,腹内痰恶,脚重虚肿:紫苏、木通、桑白皮、茴香各30g,枳壳60g,羌活、独活、荆芥穗、木瓜青皮甘草各15 g,大腹子10个。为末,每服9g,加生姜3片,葱白1茎,水煎服。    

3.紫苏流气饮(《医宗金鉴》)治肾气游风:紫苏、黄柏、木瓜、槟榔、香附陈皮川芎、姜厚朴白芷、制苍术乌药、荆芥、防风、甘草、独活、枳壳各等分。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紫苏梗 《中国药典》

【拼音名】 Zǐ Sū Gěnɡ

【英文名】 CAULIS PERILLAE

【别名】苏梗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Britt. 的干燥茎。秋季果实成熟后采割,除去杂质,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

【性状】本品呈方柱形,四棱钝圆,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紫棕色或暗紫色,四面有纵沟及细纵纹,节部稍膨大,有对生的枝痕和叶痕。体轻,质硬,断面裂片状。切片厚2~5mm,常呈斜长方形,木部黄白色,射线细密,呈放射状,髓部白色,疏松或脱落。气微香,味淡。

【炮制】除去杂质,稍浸,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辛,温。

【归经】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理气宽中,止痛,安胎。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 5~9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紫苏梗 《*辞典》

【出处】《本草蒙筌》

【拼音名】 Zǐ Sū Gěnɡ

【别名】紫苏茎(《雷公炮炙论》),苏梗(《药品化义》),紫苏杆(《湖南药物志》)。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尖紫苏等的茎。秋未,割取地上部分,除去小枝、叶片及果实,晒干。或在夏末采收苏叶时,切下粗梗晒干。前者称为"老苏梗",后者称为"嫩苏梗"。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紫苏叶"条。

【生境分布】产湖北、江苏、河南、四川、广西、山东、广东、浙江、河北、山西等地。

【性状】老苏梗:呈方柱形,有槽。长0.3~1米,中部直径约0.7~1.3厘米。表面紫棕色或淡棕色。具纵沟及顺纹,上有稀疏的柔毛。分枝对生,或已除去。上部分枝常残留花萼或果实。质硬体轻,断面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或中空。嫩苏梗:色淡或青绿色,质松,髓部较大。以老而粗壮、外皮紫棕色、分枝少、香气浓者为佳。

【炮制】除去杂质,用水浸泡后,润透,切片,晒干。

【性味】 辛甘,微温。

①《纲目》:"辛,温,无毒。"

②《药品化义》:"味甘微辛,性微温。"

③《本草崇原》:"气味辛,平。"

【归经】《药品化义》:"入脾、胃、肺三经。"

【功能主治】

理气,舒郁,止痛,安胎。治气郁,

|<< << < 1 2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紫苏梗  胸膈痞闷  胃脘疼痛  嗳气呕吐  胎动不安  赤苏梗  香苏梗  红苏梗  桂苏梗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紫苏梗        下一篇:紫苏叶

>> 返回中药词典Z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