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蜢
【出处】《纲目》
【拼音名】Zhà Měnɡ
【别名】直螽(《诗经》),蠜(《尔雅》)。
【来源】为蝗科昆虫稻蝗等的干燥全虫。秋季捕捉,晒干或风干。
【原形态】
体长圆形,黄绿色。雌虫头至翅端长3.6~4.4厘米;雄虫长3~3.3厘米。头部略成方形,在复眼后方各有一条褐色纵带,由头部侧面伸至前胸背板的侧面。复眼椭圆形,位于头顶两侧,单眼3个,在复眼中间的头顶部。触角丝状,有多数小节组成;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较大,中、后胸背板较小。翅2对,前翅狭长,灰褐色,后翅阔,半透明,翅长超过腹部的末端。足3对,灰褐色,跗节8节,具2爪,后肢的腿节特大,善于跳跃。腹部可见11节,第1节两侧有听器,雌虫腹部的末端有产卵管。
多生活于水稻、玉米、高梁、甘蔗等田中,以及潮湿近水的草滩和田埂上,食害稻谷、玉米等禾本科作物。
【生境分布】分布几遍全国。
【性味】
辛甘,温。
①《本草拾遗》:有毒。
②《纲目》:辛,有毒。
③《随息居饮食谱》:辛甘,温。
【功能主治】
治小儿急慢惊风,百日咳。
①《纲目拾遗》:治咳嗽,惊风,破伤(风),疗折损,冻疮,斑疹不出。
②《随息居饮食谱》:暖胃助阳,健脾运食。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只;或煅存性研末。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附方】
①治小儿惊风:蚱蜢不拘多少,煅存性,砂糖和服。(《纲目拾遗》)
②治急慢惊风:霜降后取蚱蜢风干,用十个或七个,加钩藤、薄荷叶各一撮,煎汤灌下,渣再煎服。(《百草镜》)
③治破伤风:霜降后蚱蜢,晒干,用十数个,瓦上煅存性,酒下。(《救生苦海》)
④治鸬鹚瘟(其症咳嗽不已,连作数十声,类哮非哮,似喘非喘,小儿多患此):蚱蜢十个。煎汤服。(《纲目拾遗》)
⑤治鸬鹚郁(小儿有之,其症如物哽咽,欲吐难出之状,久之出痰少许,日久必死):干蚱蜢煎汤服。(《百草镜》)
⑥治冻疮:蚱蜢,风干,煅研,香油和搽,撒亦可。(《养素园传信方》)
⑦治痧胀:蚱蜢五、六个。煎汤温服。(《养素园传信方》)
⑧治三日疟:盘螽,阴干为末,临发日,于五更时酒服方寸匕。(姚可成《食物本草》)
【摘录】《*辞典》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蚱蜢 小儿急慢惊风 百日咳 直螽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