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常识 --> 中药鉴别 --> 首乌辨

首乌辨

雌者黄赤,其生相远,夜则苗蔓交或隐化不见。”《开宝本草》中亦曰:“有赤白二种,赤者雄,白者雌。”明·李时珍曰:“何首乌,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

古代本草文献中记载首乌有“何首乌”、“赤首乌”、“白首乌”、“胡首乌”之别,考证出首乌不同姓氏之间的异同,有利于考辨用药真伪,对临床用药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系统考证,认为赤首乌为正品何首乌;白首乌古今有异,临床用药须明;胡首乌即是何首乌。

何首乌

“何首乌”之名首见于唐元和7年(公元813年)唐·李翱所著《何首乌录》中,书中记载一何姓之人,偶服根后白发变黑,连生子嗣,长寿延年,因此名之何首乌,何姓之称即源于此,后世历代本草文献中亦有关于首乌此种何姓由来的相关记载。何首乌在唐代就有应用,宋《开宝本草》正式收载之,《本草纲目》列于蔓草类。

何首乌的药用价值较高,应用范围广,根、叶、藤都可以做药用。

何首乌根味苦、甘,涩,性温。首乌之用,生熟迥异。生何首乌具有解毒,消痈,润肠通便的功效。主要用于瘰疬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高血脂症。制何首乌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之功。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久病体虚等症。

何首乌叶,味微苦,性平。能够解毒散结,杀虫止痒。主要是外用捣敷或煎水洗,治疗疮疡、瘰疬、疥癣。

首乌藤,药名为夜交藤,性平,味甘,微苦。入心、肝经。有养心,安神,通络,祛风的功效,用于失眠多梦,劳伤,多汗,血虚身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外治皮肤瘙痒等症。

赤首乌

首乌在古代有赤、白二种。早于《何首乌录》中便记载:“有雌雄,雄者苗色黄白,

雌者黄赤,其生相远,夜则苗蔓交或隐化不见。”《开宝本草》中亦曰:“有赤白二种,赤者雄,白者雌。”明·李时珍曰:“何首乌,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苏颂(《图经本草》)即谓何首乌“有赤、白二种”,并谓“春生苗,蔓延竹木墙壁间,茎紫色……结子有稜,似荞麦而极细小,如粟粒大。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所云与现今药用的蓼科何首乌相符,别称赤首乌。也就是说赤首乌的原植物为蓼科,即现在我们所说的正品何首乌。

白首乌

前者提到首乌在古代有赤、白二种。但是现代临床上药用的白首乌其实是一味与前者所述不同的中药。

现代正品白首乌为萝藦科植物牛皮消的干燥块根。现时各地所用白首乌多为萝藦科牛皮消组的植物,如牛皮消、隔山消、戟叶牛皮消均有白首乌之称。山东泰山地区以戟叶牛皮消为“白首乌”或称“泰山何首乌”,誉为泰山四大名产药材之一。《中华药典》1977年版一部中收载的白首乌为戟叶牛皮消的块根。

白首乌味甘、微苦,性平。归肝、肾、脾、胃经。补肝肾、强筋骨、益精血、健脾消食、解毒疗疮。主要用于治疗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痛,阳痿遗精,头晕耳鸣,心悸失眠;或脾胃虚弱所致食欲不振,小儿疳积;产后乳汁稀少,疮痈肿痛,毒蛇咬伤等症。

我们不能证实古代的白首乌即现代的萝藦科牛皮消。原因如下:《何首乌录》中最早记载了首乌有赤白之分,并且记载首乌的形态特点为:“其苗大如木藁,光泽,形如桃柳,兵叶皆偏独单,背生不相对,有雌雄。雄者苗色黄白,雌者黄赤,其生相远,夜则苗蔓交或隐化不见。”所云叶“生不相对”说明叶互生,非对生,又附图:花序作穗状;而萝藦科牛皮消组白首乌的叶对生,且花序为聚伞、伞房状。从此点可看出《何首乌录》中提到的白首乌仍在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形态范围之内,与萝藦科牛皮消类的特征不符。又所谓“雌雄”,“夜则藤交”等语,更不相符。所以古本草文献中提到的“何首乌分赤白二种”中的白首乌并非萝藦科牛皮消组的白首乌。

胡首乌

古代多种本草文献中有关于胡首乌的记载。如《食物辑要》载:胡首乌,忌葱、蒜、莱菔、一切血。《药镜》云:

|<< << < 1 2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何首乌  胡首乌  白首乌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招巧识铁棍山药        下一篇:识别真假八角茴香

>> 返回中药鉴别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