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理论 --> 五行学说的形成

五行学说的形成

对五行学说的形成,古今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尚无定论。直至今日,仍然是中外学术界还在关注的课题之一。
,实现了由实体到抽象的升华过程,从而标志着五行作为哲学概念的形成。五行只有抽象为五种功能属性以后,才可以作为归纳自然社会万物万象的模型。

春秋以后,古代思想家开始探索五行之间的关系,逐渐确立了五行之间存在着既相克又相生的内在联系。古人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水能灭火,金能伐木等现象,从中认识到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如《左传》中多次提到“火胜金”、“水胜火”。《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明确指出了五种自然物质的相胜关系。对五行相生关系,先秦著作中未见明确记载,但从古人对四时气候及物候运转规律的认识来看,当时已具备五行相生次序的概念。认识了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并将其广泛用于解释自然界乃至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这标志着五行学说的成熟。

综上所述,对五行学说的起源至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然五行说之为五行说,在于它是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和动力机制的体系,而不在于它把金、木、水、火、土五材或别的五种东西如此这般地凑合在一起。五行体系的精义,一在它是一个把世间众物分门别类的形态学分类体系,二在它是一个解释世间万象相生相克的动力学功能系统。因此,五行学说作为一个系统而言,重要的是其整体的结构和功能,而不是其中某个层面或某些单一的成份,因而要探求五行学说的起源,就应追究其以“五”为基础对万物进行分类、以“五”数的对待循环原理解释各种现象的生成变化机制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的起源。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依据和人类领会世界的基本知性形式,而时间观和空间观最直观和最原始的表现形式就是历法。历法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时空观就是先民们仰观俯察、理解宇宙、经纬天地、领会历史的基础,天文定五方,历法分四时,五方、四时就成为五行分类体系的基本图式。而五行相生,不过是春夏秋冬四时此消彼长、生生不息的自然节律,五行相克则反映了五行体系中相对方位的对立关系,《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五行者,……比相生而间相盛也。”由此可见,原始天文学和历法月令制度,才是五行学说真正的文化源头和知识原型。

|<< << < 1 2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五方说  五季说  五星说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五行学说        下一篇:阴阳在人体生理功能方面体现

>> 返回中医理论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